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 天长文史

古诗里的天长

发布时间:2025-08-08 10:39:20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389 次
【字体大小:

天长位于安徽省东部、高邮湖西岸,与长江、淮河相邻。天长历史上最早见诸文献记载是春秋时期的卑梁邑。唐初设置千秋县,后改名为天长县。1993年,天长撤县设市。天长有文字可考历史2500多年。地面文物承载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天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2023年11月联合文化出版社出版《天长历代诗文评注(上下册)》,为我们观察天长提供了崭新的角度。该书由天长市政协文史委领衔出版,闵济林先生编著,选编主体诗文八百余首(篇),涉及天长本土及外籍诗文作者三百三十多人,洋洋洒洒五十万字。满书珠翠,令人眼花缭乱,现随录几首,让读者对天长地名的由来及民国以前的天长景、天长人有个初步印象。

 

 

天长名

 

铸得千秋镜,

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后,

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

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

留意感人深。

唐玄宗李隆基的《千秋节赐群臣镜》,点出了天长的由来。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为纪念李隆基生日,将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742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748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易名天长县。

 

 

天长景

 

凤凰桥上凤凰鸣,

不为秦萧弄巧声。

自此帝乡题柱客,

来仪乐睹应文明。

《天长十景》之《凤凰桥》,明代李鸣盛作。李鸣盛,江西新淦人,明成化三年任天长县教谕。胭脂山在今天的胭脂山公园内。

世传白马出方塘,

不食青苗不降殃。

宛似渥洼龙吸水,

化为霖雨遍天长。

《天长十景》之《龙马窟》,明代李鸣盛作。龙马窟即白马湖,在龙岗南。

玉甃虚圆入镜天,

琉璃新长碧交连。

却疑无底图澄钵,

花发青莲绕钵鲜。

《天长十景》之《琉璃井》,明代李鸣盛作。琉璃井在原天长县东门内大街真胜寺前,现天长市老电影院门口。

县治西山却向东,

胭脂烨煜太阳中;

杨妃偃卧临金镜,

笑动春风醉脸红。

《天长十景》之《胭脂山》,明代李鸣盛作。胭脂山在胭脂山公园内。

湖上三呼祝祖龙,

湖存龙去几春冬。

自从天命坑焚尽,

万岁声归火德翁。

《天长十景》之《万岁湖》,明代李鸣盛作。万岁湖即红草湖。

花县峨峨谁建祠?

二贤风雅后人师。

神明犹道刲牛事,

笃孝还怜刺血诗。

《天长十景》之《二贤庙》,明代李鸣盛作。二贤庙原在城东,供奉包拯和朱寿昌。二贤庙废后,在护国寺建二贤堂。

避秦屠狗向天长,

封爵诗思到舞阳。

连袂一朝同逐鹿,

至今留得店名香。

《天长十景》之《樊公店》,明代李鸣盛作。樊公店在铜城南乡。

堤上垂杨已尽摧,

水流花谢鹤猿哀。

当时唯有邗沟月,

曾照龙舟宴乐来。

《天长十景》之《炀帝堤》,明代李鸣盛作。炀帝堤在城门乡。

路出河西达凤阳,

河东一舍到天长。

只今舟子招人涉,

盛事犹传架石梁。

《天长十景》之《石梁河》,明代李鸣盛作。石梁河即老白塔河。

康王南渡忘宗祧,

恢复中原志寂寥。

避难区区虽筑寨,

金兵狼虎势加骄。

《天长十景》之《鲍家寨》,明代李鸣盛作。鲍家寨在城南五十里,即今天的金集镇鲍岗村。

当年曾入梦,

今日恍登堂。

人语一溪水,

桃花半夕阳。

天龙皈法钵,

山鸟下经床。

愿祝留须客,

毋为行脚忙。

明代天长知县罗万象的《春日游大觉寺》,描绘了大觉寺的秀美景色和幽微禅境。大觉寺遗址在今天的汊涧中学内。古迹已不存。

山寺隔溪绿,

及春扳未曾。

何来书约我,

共过水寻僧。

鸢线微风籁,

花关寂昼灯。

不妨莲社酒,

醉矣卧烟层。

明末清初天长人董官治的《友人招集宝林寺》,写出了宝林寺的诗性和洒脱。宝林寺在今天的仁和集镇王桥村。

乘闲聊自适,

徐步到仙家。

风静棋声远,

廉疏树影斜。

野云依石径,

春信到梅花。

灵境真堪乐,

何当醉晚霞。

明代天长人崇岐凤的《玄妙观和韵》,闲情雅致跃然纸上。其中“风静棋声远,廉疏树影斜”,堪称佳句。玄妙观在北门外,即玄帝祠。

几年有约共登山,

此日春明却趁闲。

直上苍崖招白鹤,

俯凭危阁瞰尘寰。

暖风荡漾熏人醉,

野鸟忘机送客还。

路转山腰天欲暝,

钟声隐隐翠微间。

明代天长人魏濂的《登冶山》。冶山在天长南四十五里,山高峻,登之可见江南诸峰,吴王曾即山铸兵,故名冶山。山上有天井、白龙池、铁牛洞,产红石。

委身锋镝捍孤城,

千载精忠贯日明。

赖有三良不惜死,

遂令百姓得全生。

风云时作英雄气,

月夜犹闻鼓角声。

几过丰祠增感慨,

夕阳古木乱鸦鸣。

明代天长人张大蕴的《题沃都司祠》,既赞颂了沃公的战功,又表达了诗人的感慨。沃都司祠,即沃公祠,在天长东城外。沃公,姓沃名田,山东登州卫人,武举出身,世袭指挥佥事,后登武进士第,署浙江都指挥佥事,守备江苏仪征。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他奉命驰援天长,抗击侵扰天长的倭寇,作战英勇,不幸牺牲。天长建有沃公祠,并立碑纪念。

百里封疆怀历治,

大都公退任优游。

何期花县来潘令,

况把牙签贮邺侯。

乐事愿教多事共,

欢场全为万民筹。

图书满架供清赏,

莫向黄冈问竹楼。

民国时期天长人姚遇春的《天长公园图书馆落成诗以记之》,歌颂了天长知事张铭的远见卓识和建园建馆的功绩。姚遇春,天长人,1905年科举廪生,绰号“姚大肚子”,人称“南乡之宿儒,天长之贤绅”。张铭,江苏盱眙人,33岁任天长知事。他带头捐银五千两,在天长建图书楼和公园,“图书馆”三字为他亲笔篆书。当时的天长公园图书馆,为现代的胭脂山公园和图书馆。

 

 

天长人

 

嗟君七岁知念母,

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

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

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着彩服,

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

鹤发初生千万寿。

金花诏书锦作囊,

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

此事今无古或闻。

长陵朅来见大姊,

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

建中天子终不见。

西河郡守谁复讥,

颖谷封人羞自荐。

北宋苏轼的《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 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于蜀中以诗贺之》,表达大诗人对大孝子的感同身受。朱寿昌,字康叔,天长秦栏人,累官司农少卿、中散大夫,宋朝二十四孝之一。其弃官寻母的故事家喻户晓。护国寺设二贤堂供奉包拯和朱寿昌。秦栏有孝子树、孝子坟和孝亲文化广场。

万卷遗先泽,

牙签历世披。

遍摩开手眼,

友尚得师资。

逸种标完秩,

珍藏博广知。

陶匏聊复志,

堪敌百城奇。

清代天长才女王贞仪的《题天长旧居藏书阁》,说明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知识熏陶。王贞仪故居遗址在今天的天长市铜城镇陈庄村新桥村民组。

两道鞭声起似雷,

马蹄飞过帝城隈。

青灯二十年前苦,

博得天街走一回。

天长状元戴兰芳的《归第马上口占·一》,写出了新科状元的春风得意,也写出了科举考试的艰辛不易。戴兰芳,天长人,41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望湖轩诗赋》等。

夜雨秋灯手一编,

寓公身在奈何天。

蹉跎不上凌云赋,

且与稗官结幻缘。

清代天长文人宣鼎的《夜录》,揭示了写作《夜雨秋灯录》的复杂心绪。宣鼎,号瘦梅,晚清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代表作有《返香魂传奇》《夜雨秋灯录》《三十六粉铎图咏》等。其中,《夜雨秋灯录》被誉为“晚清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

二百余年仇恨深,

普天同愤国沉沦。

若论女子从军者,

我是千秋第一人。

民国天长人朱剑霞的《从军寄吴吟秋先生》,写出了一个女子的凛然正气。朱剑霞,天长人,同盟会成员、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诗人,近代革命烈士,有“民国花木兰”之称,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

      (徐祥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