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 天长文史

吴运铎与淮南根据地兵工厂

发布时间:2025-08-08 10:37:42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652 次
【字体大小:

少年时,我曾经阅读过一本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的作者是吴运铎。吴运铎出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投身于军械工作,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二师军工科科长、淮南根据地兵工厂厂长等职。为了研发枪弹,吴运铎废寐忘食并多次负伤。在这本书里,吴运铎介绍了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因陋就简地造枪造炮打击日寇和敌顽的英勇事迹,我还意外地在书中读到了他们在我家乡创办兵工厂并造出大批武器弾药的史实。阅读这本书时我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一次次被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吴运铎成为了我心中的英雄,同时我也为我的家乡曾经是一片抗日的热土而感到骄傲。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有个心愿,想循着吴运铎当年来到我家乡时的战斗足迹,专程探访这座兵工厂旧址和附近相关联的地区。前不久,在我市一位新四军军史研究者的陪同下,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我的家乡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在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领导人粟裕、张云逸、罗炳辉等人曾经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吴运铎创办的淮南根据地兵工厂就坐落在我镇一座名为“仙墩庙”的寺庙里。

仙墩庙位于我镇仙墩庙村,相距镇区约五公里,这里位于两省(苏皖)一市(天长市)一县(金湖县)交界处,位置十分偏僻。这座庙宇的四周全是平整的农田和幽深的树林竹林,环境十分优美。这座寺庙是座小庙,只有开间不算大的三间前殿三间正殿和几间偏殿。我在参观仙墩庙时,在前殿的后沿墙上看见一块铭碑,上面写有“仙墩庙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五百余年,屡经兴废。抗战时期,新四军二师军工部驻扎此地,兵工厂设在本庙……”的字样。据史料记载,1941年初,随着华中抗战形势的发展,新四军军部决定把位于盐城的军部兵工厂的兵工干部和工人分配到华中各根据地去,以建立更多的兵工厂。吴运铎和一部分军部兵工厂的同志被分配到了二师,当时二师的师部驻地在盱眙县黄花塘镇黄花塘村(此村后为新四军军部驻地,二师师部即移至来安县大刘郢村),到了这里后,党组织决定送吴运铎去延安学习,罗炳辉师长闻讯后拦下了吴运铎,要求他留下来研制出“各种各样能敲碎敌人骨头的武器”。受命后,吴运铎即选址相距黄花塘二三十公里远的仙墩庙,在此建立了淮南根据地兵工厂。

参观了淮南根据地兵工厂位于仙墩庙的旧址后,我们走访了附近的村民。据当地的老人介绍,兵工厂最初建在仙墩庙附近一户朱姓农户的两间茅草屋里,因场地狭小,时隔不久,兵工厂即搬到庙里,厂里的同志分散住在周边的老乡家里。建厂初期设备奇缺,据吴运铎在书中回忆,机器设备只有一部四尺长的皮带车床,两部老虎钳和一台手摇钻。原材料是军工部材料科的同志们及地方党组织千方百计收集来的破铜烂铁。 当时人手少,厂子只有吴运铎和钳工、锻工、车工和徒工等几个人,随着生产任务的加重,后来上级陆续从战斗部队调来一百多名青年战士,吴运铎还吸收了附近乡村的能工巧匠进厂。这一时期,“抗大”八分校驻扎在相距不远的一个叫“龙岗”的集镇上,八分校的领导经常组织学员到兵工厂来帮工。

建厂后,吴运铎和战友们首先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计制造各种机床,具备初步的生产条件后,他们在这里不仅制造出步枪子弹,还修枪修炮,研制生产出了铁炮和炮弹、枪榴弹以及地雷等一系列武器弹药。仅地雷他们就研制出几种不同的品种——拉火地雷、脚踏地雷、定时地雷……在研制地雷时,需要在坩埚里熔化铜水,但是他们没有现成的坩埚,只有自己动手研制,研制时前后三次失败。其中一次研制时坩埚爆炸,铜水溅出来,烫伤了在场的人员,吴运铎也被烫伤。他们后来请了当地一位有经验的补锅匠来现场指导,终于成功研制出坩埚。

建厂的第二年,地方上的党组织收集来一批国民党政府“治淮”时遗留在位于洪泽县高良涧镇的铁棍,利用这批铁棍,历经艰辛,吴运铎和战友们研制出了枪榴弹——把粗铁棍锯断掏空后制成弹筒,把弹筒套在步枪枪口部位,再用铸铁制造出像迫击炮弹一样的炮弹,装在弹筒里,利用没有弹头的步枪子弹的火药气体,把弹筒里的枪榴弹发射出去。剩余的铁棍后来又被吴运铎他们研制成平射炮(铁炮)。

首批枪榴弹显出威力是在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东南边境的桂子山上,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的战士用枪榴弹歼灭了众多的日伪军。战斗结束后,指挥这场战斗的二师五旅成钧旅长,特地把一只从日寇手中缴获的手枪送给吴运铎,以示奖励。吴运铎在书中记载了这场战斗。时隔不久,新四军某部在来安县一场伏击日寇的战斗中,枪榴弹同样发挥出了威力,打得日寇溃不成军。

桂子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境内,建国后,六合区委、区政府在此建了一座烈士陵园。离开仙墩庙后,我们又驱车赴桂子山烈士陵园凭吊抗战烈士。后来我们又专程参观了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和新四军二师师部黄花塘旧址。

位于六合区桂子山山上的这座烈士陵园面向西南依山而建,半山腰上立有纪念碑,碑文记载:1943年8月17日,驻扎在六合区八百桥镇的日军六十一师团小田大队五百余人,伪军二百余人出动,到六合区四合墩乡我根据地扫荡、抢粮,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奉命阻击他们,与他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从清晨一直战斗至晚九时。在旅特务营的增援下,此次战斗我军共毙伤日伪军三百余人,其中多数为日军。碑文是亲率十三团歼敌的时任团长,建国后担任过济南军区司令员的饶守坤中将(1955年授衔)撰文。

师部首长们一直关注着兵工厂,关心着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吴运铎等人初到二师时,在师部驻地受到了师首长们的热情接待,罗炳辉师长还陪同他们吃了晚饭,晚上又陪同他们一起观看文工团的演出。罗师长不止一次亲自给吴运铎下达任务,还亲赴厂里观看枪弹试验,并多次派人赴敌占区上海、南京等地购买技术资料和原材料送给兵工厂。师军工部吴师孟部长亲自组织收集各种器材送往兵工厂。像电影《五十一号兵站》里新四军某部作战科长梁宏伪装成靑帮头目“小老大”,深入虎穴与敌人斗智斗勇,采购回军需材料的故事情节一样,吴部长还曾经化装成商人,亲赴敌占区上海为兵工厂采买工具和材料。他还多次亲临兵工厂参加生产劳动。

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民兵组织和人们群众对兵工厂给予了大力支持。吴运铎在书中记载,钢材的提供“多半靠民兵们破路,去拆钢轨、道钉、夹板。”“许多同志化了装,冒着生命危险,挑了担子到敌人占领的城市,替人修补锅碗,收集破铜,凑齐一担子就送回根据地。”“有些同志化装成难民、商人、小贩,跑到上海、南京去,收购破机器,拆卸开来分别坐着小船,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弄回来。”

1943年春,一架日寇的飞机坠落在天长市杨村镇境内的沂湖里,罗炳辉师长派遣文化教员刘连带一个班的战士,在地方抗日政府的参与下,历经艰险,在鬼子巡逻船的眼皮底下打捞出这架飞机,并把飞机拆解开送到几十里外的兵工厂里。

一大批战友和吴运铎一起舍生忘死地战斗在兵工厂里,有的战友在工作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吴运铎在书中提到牺牲的有名有姓和绰号的亲密战友有:秦永祥、老马、小顺子、小丁、小鬼……秦永祥在一次研究拆解“日本信管”时因意外爆炸而牺牲。另据《金湖县志》记载:陈士俊、稽常发、姚文华等金湖籍战士,均于1943年牺牲在兵工厂的工作岗位上。

吴运铎为了我军的军工事业曾经三次负伤。第二次负伤就是在位于仙墩庙的这座兵工厂里,当时上级送来打扫战场时收集来的一批不能使用的迫击炮弹,在研究雷管时,一只雷管在吴运铎的左手里突然爆炸,致使他身负重伤,险些牺牲。

抗战胜利后,吴运铎随军北撤至山东,后又随军去东北,直至新中国建立,他一直舍生忘死地战斗在军工战线上。

仙墩村的乡亲们一直掂记着吴运铎,吴运铎也记着乡亲们,改革开放后,乡亲们委托一位跟吴运铎一起在兵工厂里工作过的村民去北京探望吴运铎,遗憾的是吴运铎这时刚刚病逝,吴运铎的夫人陆女士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村民。陆女士是江苏省镇江市人,抗战时期参加了新四军,她在仙墩村工作和生活过。陆女士告诉前去探望的这位村民,吴运铎生前一直惦记着仙墩村和那里的乡亲们。

在仙墩村参观和游览时,我们见到了一位与吴运铎曾经共同工作和战斗过的兵工厂的员工,这位老人告诉我们,当时的条件太艰苦了,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条件更艰苦,这座兵工厂白手起家,是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提起过往的那段艰苦岁月,回想起吴运铎和战友们舍生忘死地在这里研发生产枪炮,老人数度哽咽。告别了老人,我们登车离去,却又迟迟不愿离开,我们久久凝视着仙墩庙,凝现着四周的景致,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整整八十周年过去了,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枪炮声也早已远去,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国防建设,不能忘了和吴运铎一样的千千万万个英勇的抗日战士,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保卫祖国,保卫全世界的和平事业。

(李宜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