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6日,市政协组织部分经济企业、工商联界别委员,赴江苏省射阳县、阜宁县考察学习苏北县市制造业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射阳、阜宁两地亮点工作
盐城是江苏首个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作为其下辖的县域,射阳和阜宁自然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考察组在射阳县射阳港开发区参观了远景能源旗下的储能容量达500兆瓦的江苏省最大的储能电站,远景旗下的海上风力发电装备制造车间,亨通海底电缆制造基地,射阳港开发区零碳社区等绿色制造和绿色生活应用场景。在阜宁县,考察组重点考察了该县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分别参观了阜宁县政务服务中心的“E企办”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及重大项目服务窗口、江苏蓝天环保集团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升级应用场景。两天考察虽然非常紧凑,考察组成员感受颇多,首先感到苏北县市发展之快、转型之速、变化之大超乎想象,其次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是新赛道定位精准。射阳县是滨海县域,拥有优良的港口和滩涂资源,具有发展绿电关联产业的天然优势。为此,射阳县把发展的重点就放在发展绿色能源及其相关产业上,并将射阳港开发区作为发展最前沿,引进了风电、海缆、新能源电池等绿色装备企业,打造绿色园区,培育零碳社区。阜宁县紧邻射阳,属于盐城的内陆县域,他们一方面参与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工程,大力引进风机装备企业和光伏头部企业来阜发展,一方面在数字政务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下功夫,提高政务服务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他们成功打造的为广大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平台“E企办”,成为苏北县市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
二是绿色、数字场景丰富。在射阳港开发区,绿色制造场景震撼。达到150米长的世界最长的海上风力发电风机风叶,下线只能船运的硕大的海上电缆,日产出最高达110万元的远景储能项目,率先实现零碳目标的开发区青年社区等等,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开发区逐“绿”而行的发展氛围。在阜宁,政务数字化已经全面铺开。该县大力推进“城市驾驶舱”阜宁分舱建设,建设汇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领域的视频云平台,在政务、民生、生态、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展多个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对城市整体运行状态的即时感知、分析、预警、研判、指挥等功能,开展20个以上特色示范项目建设,40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在工业制造领域,他们重点抓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车间、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工业互联网标杆、5G全连接等标杆项目创建,以龙头标杆全面助推全县企业转型升级。蓝天环保集团智维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江苏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阿特斯公司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上线,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已经过江苏省级现场核查;全县52家企业获评2023年江苏省第一批星级上云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是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射阳县在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建设工作,在绿色低碳发展赛道上抢关夺隘,塑造了其它地区可借鉴能参照的标准优势。目前,射阳港开发区已经参与编制了《江苏省零碳产业建设指南》省级地方标准编制、《零碳产业园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全球首款搭载自研自制全集成传动链海上大型风机、国内首支可循环回收热固性树脂叶片成功下线,CQC户外光伏实证基地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阜宁县在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方面,建设了“E企办”平台。该平台搭建了县域企业池数据库,实现企业“全要素”画像,在跟踪市场发展趋势、精准滴灌企业帮扶政策、展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方面辅助决策作用明显。该平台线上搭建项目调度模块,设立包含导办、代办、审批、督查、调度五支队伍的管家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免费实行全时全域全流程咨询、预审,针对审批难件、特殊件及“非标准件”采用线上会商模式加快项目帮扶进度;推行项目进程红黄绿“三色预警”,针对项目“企业设立、用地规划、工程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各环节,按法定时间,以“线上提醒+群众问询+线下督办”的方式重点监督提醒,提高企业帮扶,追溯管理能力,实现全流程可溯可查。该平台还设置临期提醒“云闹钟” ,自动识别临近到期的证照后进行分级、分时的临期判定,前后三次分别对申请人进行暖心提醒,避免出现因证照过期而产生的各类问题。
四是重塑了区域发展优势。射阳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仅通过海上风电、滩涂渔光互补项目生产大批绿电,对需要使用绿电形成制造和贸易优势的企业将产生强大的磁吸效应。同时,该县通过绿色低碳实践,培养了一批企业能碳管理、产品碳足迹认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塑造了其它地区无法匹敌的基础性优势。最近,上海永久落户盐城的大丰零碳产业园,看中的就是零碳产业园构建的绿电物理可溯源、高比例、稳定消纳系统,这类企业未来要畅销全球,就必须考虑生产过程的可追溯绿电问题。阜宁县积极支持传统环保滤料产业数字化转型,率先在全国同类产业园区实现企业数字化全覆盖,通过规上企业MS(迈丝)管理系统互联,实现原料集体采购,全面压降企业运行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即园区内企业成果共享、订单共享、人员共享。该产业龙头企业蓝天环保集团打造的蓝天智维工业互联网平台,对钢铁冶金企业的烟气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发、制造、运维实现了全要素协同化、管理可视化、故障预控化和决策智慧化,企业不仅成为环保的供应商,也成为供货对象环保设备系统的维护商,实现了向服务型制造的成功转型。蓝天环保的智维5G+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5G工厂名录,另一家企业江苏东方滤袋股份有限公司业创成江苏五星级上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巩固了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在全国大市场的龙头地位。
二、苏北县域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苏北地区曾经远远落后我们,但是通过近10年的发展,大有超越我们的态势。苏北的涟水、邳州已经进入全国GDP百强,我们所考察的射阳和阜宁的GDP也超越了我们。谈发展,我们过去习惯向南看,如今可以向北看,因为苏北和我们一衣带水,地相近、民相亲,情况很类似,更具学习价值。考察组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选择新赛道要有地方气质。盐城位于黄海之滨,辽阔的海洋和滩涂赋予了他们发展光伏和风电的巨大潜能,为此,这几年的盐城在新能源赛道上主攻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同时进军绿能装备制造,形成了产业闭环,以绿色能源撬动了蓝色经济的无限潜力。天长没有矿产优势,虽东濒高邮湖,有一定的风力资源和渔光互补的潜力,但是体量还不大,不足以吸引国内绿能装备制造头部企业的投资。因此,我们最好从发展绿电装备制造以及储能的战略中抓紧转身,转战新赛道,打造新优势。考察组认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储能电站以及智慧微电网、虚拟电厂、绿电直供是我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中之重。通过形成强大的绿电生产能力、储存能力、智慧调度能力,为尽早实现碳达峰做好硬件支撑,同时也为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以及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做好硬件上的准备。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形成的绿色低碳优势更能为“招大商”“招头部”创造新的要素优势。
(二)绿色低碳发展不能观望等待。国家对双碳战略是坚定不移的。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全国碳交易市场于次年就组建完毕,浙江也在广大山区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继2023年12月确定2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后,又在27个城市开展碳达峰试点;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再次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可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越来越密集的大动作说明,碳达峰山雨欲来。因此在双碳战略面前我们不能当鸵鸟,必须当雄鹰,迎着双碳东风搏击一片自己的天空。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我们孜孜以求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的时候,是不可能偏废绿色低碳发展的。从天长产业性质上来看,我们也必须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自己在新一轮竞争中的看家本领。天长的几个主导产业基本都是配套型制造,我们配套的国内外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高歌猛进,作为上游企业自然要唱好副歌,否则我们生产的配件就会因碳足迹模糊而找不到娘家,这是事关未来发展的大事。另一方面,我们天长3个主导产业都是高耗能产业,国家大战略给我们设定的能耗、排放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唯有不断地节能降耗、不断地加大绿电使用规模,我们才能实现长久的生存。现在,离碳达峰不足5年了,如果我们还不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可能会面临发展的困境。
(三)数智化要推深做实。“数字+”“智能+”是全球发展趋势,其中的政务服务和生产制造更是首当其中。天长作为安徽县域经济领头雁,要瞄准周边江苏,在安徽先行一步。首先要提高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我们走过的地区,无论是江南,还是苏北,都高度重视打造数字化政府和数字化企服平台,他们在与上一级政府数字化平台实现无缝对接的同时,还主动建设自己的服务小平台,进一步形成当地专属的数字化特色产品和服务。如阜宁的“E企办”平台,就是以其工业互联网为数据底座建设的,场景形成了,就强力推动企业接入,不搞自愿接入拖泥带水那一套。从我们当前情况看,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产业规模这么大,数字化政务服务必须迎头赶上,服务的效能和服务的方式渠道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其次是要制定一个规上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的时间表,加速推进。一是搞好诊断。每一个主导产业分别设立一支诊断小分队,沿着产业链,细化出各节点的转改方案,方便企业操作。二是给与补贴扶持。除非成熟的头部招商企业,建议不再把产业基金投向新设立的企业,进而转向用于激励企业智改数转、科技创新等练内功的工作,必须尽快实现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四)抓紧培育“绿”“数”人才。无论是绿色低碳,还是企业智改数转网联,都是新生事物,需要新知识和新技能加持,说白了,就是有一批懂门道的政企管理者引领,有一批能动手的技能人才参与推动。对于县级而言,我们缺两方面的人才,只有多方联动,方能救急补差。首先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的知识普及。通过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纳入党校培训课程、以会代训、组织企业家培训班等多种方式,给领头人和管理者充电,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曲折。其次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要用好市内的生产性服务业机构,整合他们的力量为我所用,通过市场的手段和依法管理的把控调度,迅速整合一支可以为企业开展绿、数、智服务的技术人员队伍。第三要发挥学校的作用抓紧培育。用好市内职教、大专院校资源,定制开办绿色低碳管理、数字化运营等技术人才中长期培训班,举办绿色低碳管理、数字化运营等技能人才短期提升班,在规上企业中实现两种技能人才全覆盖,不留盲区和死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