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建设的杭州启示--“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重点协商议题研学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01 14:52:34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38 次
【字体大小:

5月12日至16日,市政协组织经济企业、工商联界别60多名委员赴杭州开展产业集群重点协商议题研学活动。委员们先后前往杭州富阳区经济开发区、吉利钱塘基地、人工智能小镇、未来科技城、钱塘新区、青山科技城、万马联合控股集团等发展板块和重点企业,深入了解杭州产业集群建设经验和主导产业发展态势,采取倾听专家讲解、边参观边讨论、组织集体研讨交流等方式,说感悟、商良策、谈建议,进一步激发了委员参政议政、履职尽责的热情,并形成了近60篇心得体会或调研报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将研学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经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与苏州一样,一直在中国经济版图大放异彩。苏州人受传统“双面绣”蕴含的匠心驱动,打造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板块,杭州则得益于南宋文人遗存和西子佳山秀水的浸润和熏陶,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虚拟经济空间中大开脑洞、肆意驰骋,成为中国未来信息产业名城。    研学途中,委员们首先感叹于杭州的洁净和灵秀,其次是感慨于他们奉行长期主义所开拓的不限于互联网产业的一片片硕茂的产业森林。从先进制造到高端装备,从生物医药到硅基芯片,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战新产业林立,未来产业勃发。杭州在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引起委员共鸣:

1.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在培育新产业方面,相比于直接移栽大树,杭州更喜欢孕育种子。杭州市对科技型企业不看规模看潜力,认准了的,就会坚决走下去,这一点鲜明的地域个性,在其从互联网名城到电商大城,由电商大城再到人工智能新城的轨迹就能体会。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2003年,杭州就部署发展数字经济;2014年阿里在纽交所上市,电商经济走向前台,同年,杭州以“一号工程”布局数字经济;2017年,杭州实施《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2025年,杭州出台《杭州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方案(2025版)》。20余年的深耕不戳,使杭州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应用先导区。再看屡上热搜的“杭州六小龙”,他们并非生来是龙,过程当中也当过虫,最终成龙自有生态的加持。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从深圳公司离职到杭州创业,2017年耗尽了融资款,眼看产品没法交付,公司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如果不是一笔来自杭州国资背景的数百万元融资款,宇树可能早就“枯死”。本着对科技型企业的理解和长期呵护的发展理念,杭州不仅善于用及时雨滴灌企业,更乐于给企业和风丽日的温情陪伴。2019年,西湖区的艺创小镇直接给游戏科学3年内最高100%的房租补贴,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说,“喜欢杭州的氛围,节奏没有深圳那么快,房价也不太高,耐得住性子”;不久,主创冯骥考虑到未来发展,又提出再租赁两栋办公楼,但要“等项目扩大了再来拿”。小镇管委会便真地将办公楼保留空置3年,直到2024年履约,还给予了一年免租优惠。去年,黑神话悟空的风靡世界,宇数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无疑为杭州用产业长期主义理念培育新产业带来的效应作了生动的背书。

2.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近十年,杭州在蜕变,产业不仅要向“新”,更要转“绿”,代价再大,在所不惜。2010年到2012年,杭州市的工业生产值50%以上仍来源于高排放高耗能的行业,而其中35%来自化工、印染、造纸这三大行业。而这三大行业的排放占比高达85%,恰恰分布在钱塘江两岸。10多年后的今天,杭州的制造业已经被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半导体芯片所替代,人工智能小镇和未来科技城孕育的未来产业新苗更是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这种转变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泪水,其下辖的富阳区为了践行两山理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硬是把500亿产业规模的造纸产业全部推倒重来,以“绿色制造新引擎、创新驱动新高地、产城融合新样板”为目标,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重新进行布局,尽管现在的经济产出还不到过去的一半,但是他们痴心不改、毫无怨念。

3.对科创聚链的情有独钟。以科创生态孕育产业集群,是杭州壮大战新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杀手锏。2016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全长约33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拔地而起,通过市级层面的单独规划、土地指标倾斜和考核松绑,该区域在短短五年内建成了“一廊四城两翼”的创新矩阵。如今,大走廊已经形成了1家国家实验室+3家国家实验室基地+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省实验室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并集聚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12所重点、新型高校,形成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外加众多科技孵化器、科创园、特色小镇组成的创新生态圈,成为以创新促进产业集聚的国家典范。位于大走廊西端的青山湖科技城大规模、成建制地引进科研院所的实体分支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如 46 家院所),这些机构带着核心团队、实验设备和科研任务入驻,形成了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有良好的创新生态涵养,新装备、新材料、大健康、智能机器人等企业自然向科技城聚拢。目前科技城已经拥有511家规上企业、5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产业体系全面确立。有城西科技大走廊的科技高地支撑,杭州于2022年启动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五大产业生态圈,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

4.对所有人才的尊重。如今,很多北上广的年轻人都喜欢到杭州工作,图的不是高收入,而是杭州的氛围。有数据为证,从2016到2022的五年间,杭州常住人口增长了318万,年均增幅近6%,高于武汉、深圳、南京、广州等一众一线、新一线城市。甚至在2019年还取代深圳,成为年度人口“增量之王”。为什么人往杭州流?关键在于杭州市“先有人才,后有企业”的发展理念使然。在杭州你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即“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为了庇佑来杭青年的入职成长,2017年,杭州首次对应届高学历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到2019年,补贴越来越丰厚,全国本科生来到杭州就有1万生活补助、硕士是3万、博士生甚至可以拿到10万元。为了抢的更多的人才,杭州从2023年5月8日起降低落户门槛,将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学历者划入落户范围。形成了学历型落户、技能型人才落户、积分落户、各类投靠落户等多种落户形式。为了解决到杭州求职的年轻人的住宿问题,2023年8月开始,杭州在商务酒店内长租500套客房上线“青荷驿站”(青年来杭第一站),毕业两年以内的大专以上学历来杭求职者青年人才只需打开“人才杭州”小程序,将身份证、毕业证等材料上传,就可申请免费入住7天。驿站创办以来,仅萧山区辖区内就提供免费入驻1.5万人次。为了解决行的问题,他们对新引进的35周岁以下的大学生发放价值300元的“青荷礼包”,内容包括包括地铁公交258块,公园年卡20块,杭州文旅卡22块。为了吸引到成熟的高科技人才,他们可以到迪拜扫楼(扫楼招商),到曼哈顿敲门自荐(叩门招商)。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是一名“85后”哈佛大学博士生。2018年初,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一群工作人员找到了他的团队。“杭州真地飞了1万多公里,来到我们波士顿的办公室恳谈。”三四个小时聊的都是脑机接口技术未来的发展,“显然他们做了大量功课,我非常感动。”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回忆说,“感觉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

5.对更好服务的追求。“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是杭州服务企业信条,政府、市场两只手共同举托,撑起了企业发展的一片蓝天。近年来,杭州在各区普遍推行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组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了一支有专业技术背景的服务专员队伍。专员们穿梭于大大小小的企业收集问题,一般问题自己办,疑难问题交部门办并纳入“码上办”系统,由相关部门开展全程督办,建立了“主动发现—高效处置—举一反三—晾晒评价”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全面构建“亲不逾矩、清不远疏”政商关系,有力打响“最佳营商看杭州”的营商品牌。不仅如此,杭州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政务服务数字化实现办事效率的最优化。杭州市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数字化是推进改革的形式,是撬动改革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数字化改革的创新成果上升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党政机关内部、党政机关与外部环境以及全社会各类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在杭州,要开办一家企业,只需在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浙里办”上点点鼠标,线上办理零成本,基本实现“一日办结”。在杭州,发改委牵头建设的“亲清在线”数字平台,自上线以来,以“申报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兑现秒到账”的创新模式,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平台已成功迭代升级为“亲清在线・政策超市”2.0版本,集成政策查询、智能解读、智能推荐、直达秒兑、免申即享、政策咨询、智能问答等一系列惠企政策服务,累计上线政策8970条,兑付政策资金1101亿元,服务企业62万家、员工237万人,成为杭州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    二、杭州经验的启示    作为县级与杭州比当然有与生俱来的短板,有人会说,他们的经验高大上,难以复制。但是我们认为,杭州的大部分发展实践恰恰又是所辖各区县立足实际、开拓奋进的产物,从这方面讲,以上经验对我们县级市应该有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保持发展特色集群的定力。目前,我市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认识已经上升到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这是非常喜人的变化,链式思维正在指导我们企业培育和双招双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无论是三大主导产业还是三大潜力产业,只要培育得当,都蕴含很大的可能,关键是不要分散精力、不要东张西望,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合金材料产业具有与国内新兴产业的可融合属性,细分领域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是容易催生新产业的一片沃土。智能仪表和传感器产业的领域还很宽阔,特别是低空、深空、深海、人工智能体的发展,更是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增量。目前,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分支,还有很多版块等待我们去探索。三大潜力产业中的绿色食品也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我市农业基础雄厚,被扬州、南京、淮安、滁州等大中城市包围的地理位置,以及今麦郎、君乐宝、冠生园等名企落户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这篇文章,绿色食品完全可以跃居主导产业之列。所以,必须立足我们已有基础,心无旁骛,要素滴管、精准补链、持续延链,长期坚持下去,产业集群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

(二)保持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信仰。没有科技绝活,我们很难赢得未来。当前,我们很多企业遇到的市场困境都是创新不足造成的。当然,我们的底蕴和条件决定了很难像杭州区县那样吸引那么多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和人才队伍来助力我们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产业基础,在“借脑生才”多做文章。首先要树立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善于在投早、投小、投科技上下功夫,不要因为过去在培育科技企业上的坎坷而形成对科技的恐惧症,对科技人员要永远保持热情和礼遇。其次我们要有当好配角的气度。我们无需在最前沿的赛道上与发达地区卷,完全可以“跟着大船过大江”,前提条件是要不断创新。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是颠覆性的技术催生凝聚的,先进的工业品每一个零件都含有创新的成分,这些小小的配件往往可以为我们创造无限可能。天长人做配套已经很多年了,这种传统和基因的产生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发扬好这种传统。第三是用好“飞地科创”和“揭榜挂帅”两个神器。柔性引才是我们过去一直在做并取得巨大成果的育才引才之道,而我们投入巨资建设的上海科创飞地,一定会为我们把上海的人才和技术拿来为我所用发挥巨大的作用。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国内产业的迭代变化,再搞一次头脑风暴,对产业链图谱进行一次重新规划和研究,找出卡脖子的技术痛点并敢于面向国内外揭榜挂帅,为企业真正找到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第四是必须维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的需求从企业来,创新的技术也是从企业来,所以企业出题是永恒的规律,产学研共同解题是真正的王道。我们要集中我们有限的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废除与公平竞争、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抵触的企业奖补和招商政策,集中资源,大力度推动企业向科技要市场、要效益,在全社会养成只有敢于创新的企业才是地方经济中流砥柱的社会认知。

(三)保持对高端、智能、绿色的敬畏。新型工业化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实践的最终结果,这不是因哪个人意志而转移的事情,是党中央对中国制造真正内涵的一个科学界定。一个产业是否高端,必须看数智水平,也要看绿色低碳的程度;一个产品是否高端,含数量、含智量、含绿量是重要的标尺。天长产业发展要走向高端,必须正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这个课题。不能因为产业遇到发展瓶颈而置之不理,也能因为产业目前还行而束之高阁。要按照一产业一大方案、一企一细方案的要求深入开展企业数智化、绿色低碳化诊断,找出突破口以及薄弱的环节合力攻坚,要回归产业基金本来属性,将其从招商引资转向扶持企业开展数智化、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上来。要抓紧启东绿色低碳建设工作,通过培养碳管理人才,建设绿色企业、园区,建设低碳甚至零碳企业、园区、社区等,尽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优势,一方面为协作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做好自己的功课,一方面也为迎接碳达峰时代到来之前的产业转移大潮打好硬件基础。

(四)保持重视人才的良好习惯。基于前文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定位。目前情况看,要着重在县域内部打造一支强大的拥有现代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并为这支队伍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生态。要加强与大学、高职院校合作,通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天长发展引流。要主动与省内外大学、高职院校合作办班,为天长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利用市内职业院校和大学,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训班、技能充电班等,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提供服务。要加强技能型人才突出贡献和地位的宣传,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要探索技能等级与薪资收入挂钩的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并逐步推广,完善待遇留人举措。要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切实解决技能人才及家庭的公共服务短板,要大力发展文旅事业,打造青年人的社交平台,创新青年人的社交活动,努力建设青年友好型、技能人才友好型城市,实现留人更留心,稳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队伍。

(五)保持创优营商环境的热情。优化营商环境无止境,区域的竞争力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到营商环境的优劣,这是当前国内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在目前“天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基础上,要更多地考虑市场手段共同托举企业发展的问题,已有的助企、扶企办法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建议学习杭州经验,整合我市现代服务业当中的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社会力量,建设一支市场化的助企服务队伍,形成对企业全天候、全周期、无死角的日常服务能力。同时加强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建设企业办事的数字化平台和助企效能的数字化监督体系,适应企业和社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实际需求。要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和涉企执法,加大“综合查一次”推广力度,探索“扫码入企”“扫码执法”等数字化辅助执法手段,进一步为企业减负,为营商环境加分。

当前,我们已经身处科技革命驱动产业革命的时代大潮中,作为安徽县域经济的佼佼者,我们既要融入全省产业发展的大潮中担当自己的角色分工,更要以长三角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为滋养,加速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长期坚持,一定会赢得县域发展的新契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