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我市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湖长效管理水平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08 10:21:32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19772 次
【字体大小:

关于提升我市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湖长效管理水平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水利建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河湖管理工作以“见实、见效、见能”为目标,不断强化湖长履职,落细落实制度职责,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攻坚河湖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连续7年在滁州市年度专项考核中名列第一。

一是完成一个规划。高质量完成《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构建“五干三支畅流,九库三湖蓄泄,一路清水入城,两廊六带绘景”的现代水网布局,重点打造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生态河湖、智慧水利“四张网”,深入谋划项目94个,总投资238.84亿元。

二是申报实施了两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分别为釜山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和釜山灌区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灌区试点建成后,将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水户水权交易、灌区建设和运行管护、用水管理等方面,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天长”样板。

三是推进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近年来,我市主动谋划53个重点水利项目列入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争取中央、省级水利发展资金的项目6个,总投资2.66亿元,特别是全市21个万亿国债申报项目中,水利项目占15个,占比71.4%,总投资14.51亿元。在推进水利项目建设中,通过创新“一个重大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实施主体、一张时间表”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确保6个续建项目、8个新建项目按序时推进。

四是夯实了城乡供水保障。相关部门和镇街密切配合,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主管网铺设158.5km,完成98%,总投资3.23亿,已完成2.6亿元;新建釜山水厂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取水口土建工程施工,正在准备安排新建釜山水厂进场施工;二三级管网已经批复13个镇,开工建设12家,二三级管网铺设810公里,完成90%,小水厂征收56家,占88.9%。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建成后,总受益人口将达45万人。

五是实现了河湖管理提质增效。河湖管理紧紧围绕幸福河湖创建工作,以“见实、见效、见能”为目标,不断强化河湖长履职,落细落实制度职责,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攻坚河湖问题,通过筑牢定期调度、队伍联动和要素保障三大机制,提升了河湖治理工作水平;开展督查执法、清河清湖、“善待母亲河”和巡河护河等四大行动,推动了河湖“四乱”整治有力有效;实施控源截污、河湖综合治理、河湖长效保洁、智慧河长和幸福河湖建设五大工程,推动了河湖断面水质提升达标。

我市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湖管理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与全市人民生活愿景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为:项目建设统筹性、整体性不够,部分项目体量较小,农业基础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因土地、资金、技术力量的制约,工程推进不够及时;部分水环境承载超负荷,水环境治理不达标,市内支流河道流域面积较小、河道长度短,水体流动性差,加上水环境污染,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统筹协调力度有待提升,河湖长管理督导考核多,落实奖惩少,造成成员单位主动配合意识不够,往往只是水利部门单打独斗,没有真正形成合力等。

通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及深入思考,调研组认为,先进的理念、超前的举措及长效的机制是提升水利建设水平和河湖管理水平的核心与关键。

1、科学规划引领是提升水利建设和河湖管理水平的前提。如秀屿区木兰溪综合整治实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治理,规划做到两个兼顾,即;统筹兼顾一溪两岸的管控和发展,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问题,大力实施全流域系统治理。通过两岸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治理观念上从注重防洪转变为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在治理方式上从注重治理转变为山水田湖草沙全面治理,从治理范围上注重下游转变为上下游、干支流全流域统筹。最终实现了从“水患”到“水安全”、“水生态”,进而实现向“水经济”的跃升,成为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2、部门合力推进是提升水利建设和河湖管理水平的关键。如在南安市老港溪上游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市政府明确工程涵闸、渠道由水利部门负责,污水截留、净化、达标排放由环保部门负责,沿线电力由供电部门负责,亲水节点打造由石井镇政府负责,资金调度由财政部门负责。同时明确由镇工业园区牵头成立第三方运营公司,负责河道日常保洁、管理和维养,工程建成以来,彻底改变过去杂草丛生、河道淤积的面貌,河道生态变好,成为当地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该项目获水利部终期评估优秀,成为当地部门密切配合、协作推进的典范工程。

3、多渠道投入是提升水利建设和河湖管理水平的基础。南安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在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资金的同时,加大地方资金配套,并实行部门资金整合,统筹资金使用,解决了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确保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进程和工程质量,达到了工程建设的预期效果。

4、建立长效机制是提升水利建设和河湖管理水平的保证。水利建设和河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合力治水的长效机制,才能最终实现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南安实行书记镇长双河长制,坚持做到每天巡查并记录。

当前,推进水利建设和河湖管理提质增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此,我们建议:

1、转变理念,变单一管理为综合治理。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这五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单一治理难度大、易反弹。建议借鉴南方先进地区的经验,将相关部门力量进行整合,联合办公,统一管理,综合治理。做到治污水:参与河道巡河,禁止向河道扔倾倒垃圾,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垃圾渗滤液对水体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主动纳管处理,不乱排污水等;抓节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支持开展节水器具改造,实施雨水收集等;排涝水:支持实施易涝易淹改造工程,对实施的排水工程加强监督,及时疏通清理排水渠道等:保供水:减少自来水流失,杜绝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耕种,不砍伐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树木等;防洪水:集中开展河湖清四乱。

2、统筹规划,变被动应对为超前谋划。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县级水网依托国家骨干网及上一级水网,以行政区为单元,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主要解决本行政区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水利服务保障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水利公共服务。2023年,我市编制了《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规划构建了“南水北调东线担纲,五干三支两渠织目,九库三湖闸站系结”的天长市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排水安全、蓄水可靠、输水畅通和南北贯通、河渠湖库互通互联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下一步,建议充分发挥《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合理布局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和调水节点,增强东西互济、排灌结合、河湖生态健康的水管功能,筑牢天长水网。

3、建立机制,变单打独斗为齐心协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发改、自规、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和建设地所在镇街等多个部门,土地、征迁、审批、资金和矛盾协调等多个环节。建议建立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协调调度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部门资源的整合配置,形成工作合力。尤其在水利工程用地审批方面,建议建立绿色通道,确保不因土地审批时限影响工程进度。同时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水利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4、智慧集成,变粗犷管理为精准调蓄。实施智慧水利建设,可提高地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保护水环境,提升水利管理总体水平,是基层水利工作的有效抓手。建议以水利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驱动,构建智慧水利总体框架,实现水利业务信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对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的整合,逐步实现统一平台信息管理调度,做到信息共享,调度有序,反应及时,调蓄用水处置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