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提案工作

天长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巩固农村治理实验成果 推动协商共治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6:55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261 次
【字体大小:

2023年,我市郑集镇向阳社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过程中,以16个居民小组为网格,动员323户居民参与协商,短短3个月内在全市率先完成近2000亩土地平整,扩建了28面当家塘,建设实施了60座机耕桥和涵管桥。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协商共治方式得到群众充分认可,问题当场解决,群众主动迁移树木、菜园,无一人上访。这是我市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协商成功案例之一。

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了“1+N+X”协商委员会架构,建立了“11355”协商共治机制。《社区协商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编制指南》获批安徽省地方标准。我市的“德治”“法治”与“自治”的 “三治”融合模式,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天长样板”。《新华社智库》对我市做法作了专题报道。2022年通过民政部结项评估,被民政部推荐在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进行展示。

虽然我市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形成相关机制,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有:

参与主体不够全面。当前农村常住人口发生了显著变化,辖区内民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农村内部有需求的新协商主体不断产生,形成了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环境多变、诉求分化等现象。

议事内容不够丰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视野不再拘泥于“家长里短”,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治理。在协商议事过程中,还存在民意吸纳范围窄、监督评议效力弱等问题,在凝聚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协商方式不够多元。新时代农村治理格局已发生变化,情况更加复杂,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协商议事提供了便利。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有的议事方式仍以面对面为主,部分群众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家乡的治理还不够紧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把农村治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擦亮天长改革的“金字招牌”。为此,我们建议:

一、以“政治引领”为抓手,推进“组织+治理”深度融合。一是持续深化“党建+治理”。发动党建资源参与社会治理。加强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定激励措施,发挥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干等“五老”乡贤的带动和协调作用,从上至下将群众深入串联起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协商,表达利益诉求。二是积极推进“政协+治理”。发挥政协组织和委员优势,特别是委员中的企业代表、新型经营主体代表在熟悉的领域,更能发挥自身专长,广泛征集界别群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积极参与协商,切实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两商”有效衔接。三是全面推进“中心+治理”。加快市、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加强市镇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完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制度,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

二、以“小微权力清单”为抓手,推进“监督+治理”有效衔接。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议事内容,营造更加主动、开放、包容的基层治理格局。在日常协商议事过程中,除法律法规明确必须依法履行议事程序的事项外,可指导相关镇村延伸拓展议事范围,以小微权力清单形式明确各村(社区)协商目录。二是进一步扩展议题提出路径,可允许10名以上村民(居民)以利益相关方的形式联名提出议题,交由基层党组织受理和审查,重点将农村环卫保洁、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整治、四好农村路等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协商范围,实现由“政府让我们议事”向“我们想要议事” 转变。

三、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互联网+治理”示范引领。一是充分利用好“网格化智慧平台”,结合我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线上+线下”的协调联动,结合我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力争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和具有天长特色的工作品牌。二是搭建多元沟通互联通道,学习公安部门警民议事群的做法,利用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引导群众线上全面参与乡村治理,实现“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的乡村协商治理模式。三是持续整合村级网格,做到多部门间多网格合一。在“就亲、就近、就便”原则下,整合村民(居民)联合自治和志愿组织,利用“微组织”强化“微服务”,协助完成区域“微自治”活动,有效凝聚群众力量参与治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