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提案工作

天长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5:26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267 次
【字体大小: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着力完善基础制度、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对接服务、健全指导体系,推动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市主动跟进,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抓手,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28家。具体采取了四大行动:

示范主体提升行动。累计提升县级以上示范农业主体37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2个家庭农场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1个合作社入选全国第四批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产业带头人培育行动。选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31名,其中县级42名,2人获得省“皖美新农人”称号,1人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财务管理服务行动。搭建经营主体财务管理服务平台,为400家经营主体提供代理记账服务,经验做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与推广。品牌建设扶持行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两品一标”70个、注册商标912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我市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面临人员老化的窘境。农业生产从业人员老龄化,特别是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作业,需要有体力、有知识的青壮年人参与。

普遍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经营管理知识短缺,甘于满足现状,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经济收益低,竞争力弱。

农业保障要素尚不完备。设施用地不能及时满足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影响了农业的生产经营;社会闲散劳动力与农业用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普遍存在用工难、用工贵,农忙季节尤为突出;上级部门的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农业要素保障还有欠缺。

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流转年限偏短,制约因素多,导致大户不敢投资,发展后劲不足。为此,我们建议:

一、制定帮扶新政策,解决“谁来种”问题。对现有的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补贴、项目、奖补等方面予以倾斜;整合中央、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资金,提高奖补金额,扶优扶强像禾禾生态农业这样的一批优秀主体,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发挥团市委、妇联、人社等部门帮带引领作用,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政治荣誉和社会待遇,对从事农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专业职称、务农时限、经营规模实行岗位补贴,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大学生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二、优化培训新模式,解决“如何种”问题。以提高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能力为重点,依托农广校和工业学校,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进一步整合优化,通过现场教学、网络培训、定期专题讲座及订单式培训,按需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进农事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走出去考察学习,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政策、项目引领建立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管理人才、聘请农技专家,手把手对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帮助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增收。

三、搭建服务新平台,解决“种的好”问题。转变政府角色,让市场配置农业资源要素,杜绝违背市场规律下任务、下指标,推进“管理农业”向“服务农业”转变;优化服务方式,在财务管理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会、农事服务综合服务中心,搭建集市场信息、技术推广、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劳务供需信息于一体的“兴农”服务平台或智慧网络APP,打通农事服务最后一米;规范土地流转长效运行机制,建立“经营主体+村委会+农户”流转新模式,发挥好村委会利益协调作用,解决经营主体后顾之忧;破解农业生产融资难,简化农业生产融资手续,降低农业生产融资利率,出台农业生产贷款利息补贴政策;按照土地流转面积和设施农业用地相关管理规定,配置标准化库房和晒场等,对农村闲置土地,可明确由村集体收回统一管理流转,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

四、拓宽宣传新途径,解决“种出名”问题。建立市内知名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追溯系统,提高市场信任度;引进社会资本,在市区分区域设置多个统一样式的本土名优农产品展销点,提升美誉度;依托水稻、小麦、芡实等现有品种、品牌,融入大市场,延长产业链;围绕“天长大米”“天长芡实”,发挥电商产业园、直播带货和天长市稻米协会、芡实协会的宣传推广作用;充分协调利用国内各大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加强联结和挂靠,借助外力为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引领推进我市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