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天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9-20 11:05:00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4649 次
【字体大小: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据市场监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市场主体达到91523户,其中民营企业28210户,个体工商户63292户,居滁州第一。据税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市一般纳税人总数达到了9572家,小规模纳税人总数达到21738户,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贡献超过了80%,成为县域经济的绝对主力,呈现出三大明显特征:

1.规模和质量领跑全省。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551.63亿元、占GDP比重 80.4%,居滁州第一,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一类县第二。民营制造业发展领跑全省。全市拥有民营制造业企业8000多家,规上企业681家,高新技术企业24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在全省县级处于第一。建筑和房地产业破难奋进。全市建筑业拥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8家,连续两年蝉联“安徽省建筑业10强县(市)”,位居全省第六。商贸新业态发展迅速。在传统外贸保持全省领先、内贸滁州领先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今年新增注册电商主体1000多家,累计注册电商主体超6700家,年网络零售额预计超26亿元。

2.创新驱动模式影响全省。全市企业建设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31家,市级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了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人才科创城和科技大市场,吸引了南大、中科院、合工大等14家院所入驻,形成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天长模式”,并在全省推广。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50%,创新产业已经占据天长的半壁江山。

3.产业集群建设贡献全省。主动融入苏锡常、紧密“攀附”大上海,吸收了人才、引进了技术,陆续打造了仪表产业、线缆产业、电子产业、医药产业、玩具产业、绿色食品产恶意、实验室装备产业等产业集群;天长智能仪器仪表获批工信部首批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占全省获批集群五分之一;滁州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全省获批集群的三分之一;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有6家深加工企业入驻,涉及投资14.6亿元。

二、天长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向比较,天长民营经济发展亮点频出、成绩亮眼,但放眼长三角,天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中游水平,发展的短板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先进位氛围不浓。从企业规模演变看,虽然拥有8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但经济总量不大,叫得响的大企业不多,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只有11家,最大的两个企业天大集团、天康集团在全国制造业民营企业中分别处于第253位、403位等中游以下水平,同时,两个企业连续30多年位居全市强企榜首,还没有新的企业能够超越。从企业家状态看,全市企业家队伍缺乏企业家精神,大部分管理人对发展谨小慎微,怕冒风险,不敢担当社会责任。从行业地位来看,大部分企业在行业中处于跟跑地位,产业雷同,低层次竞争,罕见链主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

2.创新创造力度不大。总体看,大家喜欢把创新创造等同于研发高精尖产品,重产品创新,轻管理创新、工艺创新、销售创新、数字融合创新,对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服务。单就产品创新看,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从政府层面看,对企业科技创新引导激励形式大于内涵,具有鲜明特色的政策不多,颠覆性的行业创新成果还没有出现。从企业层面看,受制于经济实力,大部分企业难以开展大的科研投入,停留在小改小革上,新产品研发力度不大,与风口产业如太阳能光伏及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配套不及时,产业新的增长点不多。从企业家层面看,普遍缺少创新创造必备的知识储备和精神动力,企业家再培训再教育不扎实,同时开展培训也未能覆盖全体民营企业、未能覆盖企业管理层。

3.二三产业比重失衡。从数据指标看,三产发展失速对GDP的贡献小。2022年,全市二产占GDP的比重为61.1%,三产占比为32.5%。而全国县域经济第一强昆山市的二产占比为52.2%,三产占比达到47.2%。昆山是全国县域科学发展的典型,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市的二三产业占比严重失衡,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产业发展内涵看,三产发展不快,必然导致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健康环境、创新创业环境、生产服务环境不优,二产缺少良好生态,缺人才、缺技术、缺高端产品、缺大企业、缺过硬的产业也就不难理解。

4.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建设用地资源不足阻滞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投资小微企业已经激发不了各级政府的兴趣,中小企业已经无地可用、发展空间变窄,民营经济根系无法发育,民营经济后劲不足。二是固链补链延链力度不大导致产业缺少活力。尽管我市确立了3+3+N产业架构,有产业链链长和办事机构,但运转不正常,作用不明显,产业发展缺少宏观推动。三是行业松散无力。主导产业、潜力产业行业协会还没有建全,已经成立的协会职能单一、活动简单,没能产生预期的凝聚和协调作用,企业缺少联合攻关、抱团发展的团队意识。四是营商环境还不优。对小微企业帮扶不到位,老企业发展还有历史包袱长期不能解决,部门中梗阻还没有彻底消除,执行政策还不够暖心贴心,“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5.应对挑战缺少对策。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错乱的国际贸易格局、日趋激烈的国内竞争等,对我市民营经济抗风险能力提出空前挑战,但是我们明显准备不足,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当配角还是当主角还举棋不定,在追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方面还没有求得平衡,在稳定外贸和拓展内贸方面还没有好的举措和办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还有待于科学把握和认真谋划。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唱绝对主角是我市最大的市情。虽然当前的民营经济遇到新的发展瓶颈,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以及国家发改委近日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等举动,已经表明了国家层面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壮大民营经济的态度,我们要认真领会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乘东风、顺势为、提信心、动真情、出实招、补短板,争取天长民营经济实现新的跃升。

1.切实尊重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针对我市实际,调研组认为,尊重民营经济主体地位不是搞几个大项目、招几个大企业就能实现的,必须体现全方位、全覆盖、全周期搞好服务,既要重视大企业,也要重视小微企业,既要重视二产,也要重视三产。一要落实《意见》增信心。建议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意见》的学习贯彻工作,开展一次“进千企、排万难”暖心行动,切实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增强民营经济特别是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抓发展的信心。二要倾听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心声并形成机制。学习芜湖及滁州大市常态举办政企交流活动的经验,通过适当形式,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政商对话,倾听民营经济的心声;重大政策出台前、重要工作实施前,广泛征求各级工商联组织、各级商会组织以及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做到精准施策;赋予民营企业对政府部门营商服务的监督权,采取有效形式,推进规范行政、规范执法。三要把精准帮扶惠及中小企业。可以借鉴江浙地区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帮办专员”“金牌管家”队伍,变“领导帮”为“专员帮”“管家帮”,变“外行人帮”为“内行人帮”,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压力。四要认真解决企业常年反映的共性问题。如对企业常年反映的燃气、自来水入户贵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并设法化解,通过解决共性主要矛盾将尊重民营经济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2.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一要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常态化培训。要通过选树身边典型、举办发展论坛、开办名家讲座、参与域外企业家交流活动等方式,增进新老交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涵养和激发全市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奋斗精神和创业激情;建议将民营企业家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建立民营企业家人才档案,根据全市民营企业家具体情况及产业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培训制度;要以国内知名高校为依托,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让所有民营企业经营者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推动民营企业经营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二要推进民营经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意见》要求,将推进产业工业队伍建设和优化职业环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规上企业首先达到职称评定全覆盖,培养一批技术尖兵队伍;要继续推进产教融合,在进一步发挥市内职业技术学校在技能教育培训的龙头作用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以及其它社会资本兴办职业技校,在民营企业当中普遍推行技能等级制度,大力培育高级技师、首席技师和特技技师,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建立完善县域民营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可服务于全体民营企业的中高端人才档案库,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化入库人员动态管理,探索建立中高级人才规范有序流动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1. 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大力开展国土空间重塑利用,向苏南和浙江沿海地区地区学习,强力推进低效用地整治,探索实施工业上楼等,努力盘活建设用地存量,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用地难问题。二是统筹推进产业链建设。找准固链补链延链的切入点,探索激发链长制效用的有效形式,建立产业链建设基本范式,市级层面建立例会制度、动态评价机制,让链长的作用发挥起来,让领办单位积极行动起来。三是加强商协会建设,促进企业交流。要建全商协会。按照一产业一协会的模式,在所有产业建立行业协会,鼓励拥有专业技术和专业特长的部门退休人员、企业退休管理人员到协会任职,充实协会力量,提高协会的政策宣贯、产业规划、人才培训、技术推广、效能评价能力。要适当对商协会赋能。从协会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诸如人才管理、职业培训、职称评定、产业发展、行业标准、品牌管理、多元调解、招商引资、评优表彰工作开始,逐步培养协会凝聚企业、协调各方的能力,增强服务力、凝聚力、号召力,为行业协同创新、抱团发展做好组织上的准备。四是优化营商环境不停歇。要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一屏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持续开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工作,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动更多服务“智慧办”“自助办”,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要进一步推行柔性执法。对企业在环保、安全、节能方面的轻微违法,严格执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着力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4.推动民营经济协同发展。要统筹推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相促相长。一要巩固提升二产。建议继续将当好配角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战略,通过推动传统产业产品升级,大力招引新产业配套企业,融入当前新兴产业赛道;建议转变分层培育方式,变以规模分层为以产业链关键节点分层,在各产业内部实施分层培育行动,大力培育对产业具有较强牵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推动工业企业提质量、提品质、提形象;要高度重视建筑业及其衍生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激励,为靠大联强提供便利,主动接受苏中建筑业的辐射带动,保火种,固根基。二要大力发展三产。要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市民营经济提档升级的重要突破口,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现代消费新场景,提高我市消费市场能级,大力发展养老托幼新产业,释放劳动人口和生产力;要关心现有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尊重他们在推进工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创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特别是有利于我市民营经济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的服务型企业,为制造业质的提升体外赋能;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和数字贸易,抢占数字经济风口。三要推动产品创新。要认真梳理我市民营经济所在产业的产业链缺项,形成产品创新的正面清单,找准科技创新的方向;要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飞地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实施柔性引才战略,蓄积推动发展的人才资源;要拓宽招才引智视野,围绕产业卡脖子的技术、补链延链产品,面向国际国内“揭榜挂帅”,通过在创新资源富裕的地区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不拘一格用人才,攻克关键技术、关键性产品。

5.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建议调整民营经济阶段性发展思路,将发展民营经济的着力点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上来。一是畅通企业资金流。要加快清理政府对企业的债务,及时兑现各项政策性资金;要集中有限的财力聚焦民营企业内涵式发展,助力企业抵御困难和风险;要激励金融企业及时执行对实体经济的各项融资政策;要加大民营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让直接融资惠及更多民营企业。二是探索激励企业新的有效形式。建议将三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摆上与制造业同等地位来开展激励扶持,调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积极性;建议突出产业链内部的强企激励,提高企业激励表彰的精准性;建议转变对企业的奖励方式,通过技术操作,更多地以贷款授信额度、创新代币券、上市代币券、展位代币券、数字化代币券等逐步代替对企业的现金奖励,倒逼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融资创新。三是强力推进民营企业数转智改工作。要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消耗、降低排放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争取十四五末在规上企业实现数转智改全覆盖,全面提高民营企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要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管理练内功。近几年,我市工业涌现了不少黑马,在规模迅速扩张后也需强化管理,建议引导新老企业加强交流,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再造,引导企业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推动企业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发展模式全面创新,夯实发展基础,增强我市民营经济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