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天长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7-28 14:51:11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41940 次
【字体大小:

今年5月、6月,市政协经济委部分委员在副主席杨朝晖的带领下,先后深入我市兆隆纸业、超隆光电、富安电子等企业,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我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下简称“三化”)发展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结合周边经验和我市实际,讨论形成了几点工作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论断,将推进“三化”发展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积极引导,稳妥推进,努力加快全市工业企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开展了系列学习培训。2018年以来,市经信局和市工商联围绕“三化”发展工作,先后举办6次培训班、两场高规格讲座,受训企业负责人达到550人次。二是出台了扶持激励政策。市政府就“推进智能制造”、“推进机器换人”、“推进数字赋能”等“三化”发展工作,两度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并于2022年首次将企业数字化转型纳入工业强企表彰范围。三是培育了标杆样板。市经信局积极向上申报技术改造项目,已建成并获认证的省级智能工厂2家(安徽电缆、英发睿能)、省级数字车间数字化车间5家(今麦郎饮品、天康医疗、长荣光纤、天康集团、富安电子),这些企业分布在我市主要支柱产业,对同行业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四是看到“三化”发展初步效果通过“三化”改造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据统计,7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数改后停机时间平均减少50.43%,用工平均减少 40.51 %,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11.93%,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19.69%。属于我市耗能排放大户的兆隆纸业,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供热系统及生产线开展数字化改造,日生产效率提高8%,单位能耗减少25%,用工减少25%,仅工资一项每年就可节省支出1000万元左右,并实现了安全和环保常年无事故。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三化”发展取得出现了好的苗头,但是调研组通过与企业交流以及与周边地区比较,认为我市“三化”发展工作还处于处于萌芽发端、刚刚起步阶段,前景广阔,但不少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一是认识不足重量轻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改造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大家对“三化”发展认识不深,还没有将“三化”发展上升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来对待;不少企业认为“三化”发展工作是“锦上添花”,还有少数企业认为是“赶时髦”,总体不够重视;社会层面对“三化”改造蕴含的商机和产生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等生产服务行业也在我市尚为空白。

二是谋划不深我市工业化程度虽然处于全省县级前列,但在“三化”发展方面随大流,没有跳起来摘桃子拼劲,满足于省里的一般性要求推进工作,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做得不好。如对“三化”发展工作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行动计划,没有整合专项政策体系,没有建设大家抓的工作机制。目前开展的标杆企业培育、紧缺人才引进、产业工人培训、信息技术服务商招引方面动作不多,主管部门推进此项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服务不优政府及相关部门缺少专业力量,不具备“三化”发展的分析诊断能力,各支柱产业“三化”发展重点不清、环节不明;主动开展“三化”改造的企业,技术力量不足,缺少第三方机构的辅导服务,投入不尽合理或不敢投入;“三化”发展的常态培训机制没有形成,企业不仅缺少工程师和技术领军人物,产业工人素质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四是投入不足有的企业认识高、有想法,但是资金不足;有些企业热情不高,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三化”改造投入不大;政府出台的激励措施在智力支持、金融扶持、纾困服务等方面仍然不够有力。

三、工作建议

去年4月,省长王清宪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要求全省打造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实体经济发展筑势赋能。今年4月2日,省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了全年打造200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工作任务。“三化”发展大势已成,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三化”发展方面要争取领跑安徽。工作建议如下:

一要在营造氛围上用真功。经合组织报告显示,美国、英国、欧盟等80%以上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先后发布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国家出台的《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的推动下,浙江全域开展数字化改革三年行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革更是风生水起;周边南京、淮安等地纷纷把“三化”发展作为企业必修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并提出“十四五”实现“智改数转”规上工业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可以想象,如果我们错过这轮机遇,几年以后,我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就会明显落后,竞争力将会明显下降。我们要将“三化”发展的紧迫意识向社会各界传递,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一是组织推广活动。围绕主导产业,举办不同产业“三化”优秀案例和典型应用场景推广、标杆观摩交流,开展现场观摩、供需对接等活动;二是开展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融媒体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政策解读、交流培训活动,广泛宣传示范标杆企业典型做法和成效;三是主动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好长三角地区天长商会的作用,主动对接产业联盟和商会联盟,组织本土企业家前往长三角先进地区观摩学习。

二要在系统推进上出实招。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建议在省里提出的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参照友邻仪征市提出的工作目标,即到2024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5%。根据这一目标,抓紧制定梯度推进的若干年行动计划,并以强有力的督查考核机制来加以推进。二是整合一套专项政策。将分散在各部门且有利于“三化”发展的设备更新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创优奖励政策、人才政策、融资政策、招商政策等进行归集合并,参照周边经验进一步加以完善,制定推动“三化”发展的专项政策,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抓手;优化调整现有的激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补贴政策,加大对企业添置数字化接口设备补助,减少或停发普通设备补贴等。三是打造一个联盟。促成滁州高新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业服务机构、天长市工业学校以及我市各产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组建天长市工业企业“三化”发展产教联盟,利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和师资优势、工业学校办班经验以及专业机构的服务经验,源源不断地为我市工业培训“三化”发展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

三要在主攻重点上求突破。一是实施数字画像诊断工程通过政府采购,遴选一批优秀诊断服务机构,分行业、分规模、分阶段为工业企业开展“数字画像”诊断服务。根据企业数字化所处阶段、瓶颈问题、转型需求,形成个性化诊断报告和解决方案,建立“一企一档”数字档案,强化“诊”与“改”相衔接,提高诊断方案转化实施率。二是再建一批样板。加快构建“三化”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市级制造业“三化”服务商数据库;围绕“减人、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安全”等企业急需优化的产销环节,因企施策,一企一案,抓住“急需”“关键”,在各主导产业内分门别类继续打造一批标杆企业,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更多看得见、可复制的示范样板。三是搭建一个平台整合智能制造服务资源、软件资源、政策资源等,探索搭建区域级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现代生产服务企业互动融合、资源共享、价值倍增。

四要在解决难点抓提升。一是把好准入关。探索建立新上项目数字化评价机制,力求做到能“数”则“数”,支持新建项目高标准建设智能工厂(车间);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时,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等信息技术企业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对新上“两高”行业企业特别是化工企业实行“三化”一票否决,防止将来走回头路、炒夹生饭。二是强制推进改造一批。借鉴淮安做法,在现有的“两高”行业特别是化工企业中强制推行“三化”改造,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中抢占先机、排除重点隐患。三是开展数字园区升级行动。将园区数字化升级列入“一区六园”特别是滁州高新区改造提升的重要内容,提高园区数字化治理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组建联合体,推动园区产业链企业整体数字化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