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天长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7-28 14:48:59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43501 次
【字体大小:

关于天长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情况

调研报告

 

5月下旬以来,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委员们通过听取建设情况介绍、实地调研考察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示范区建设情况及成效

我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自2021年被批准创建以来,紧紧围绕“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实施产业布局和项目示范,坚持以粮为主,实行种养结合,推进养殖业、特色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优化项目布局,全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以打造中部粮食主产区精品示范为目标,积极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综合示范,探索加快推进粮食产业产加销一体化高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依托水稻和芡实两大主导产业,强化要素聚集,初步完成了“一心、四园、两区”的空间布局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主导产品产业链不断延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2、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成果引进转化。注重创新载体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先后与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产业体系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芡实研究所等平台10个,开展多形式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并引进高级职称以上的农业专家15名,参与示范区技术的顶层设计和研发应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50多人,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负责人和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500多人,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典型。

3、注重品牌建设,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已打造“天长大米”和“龙岗芡实”两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其中“龙岗芡实”获批安徽省知名区域公用品牌;获批天长三黄鸡、千秋山羊两个农业科技成果品牌;获批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60多个。初步建成城乡融合、产园融合、产村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的天长农业经营模式品牌和全产业链生产智能化、经营网格化、服务在线化、管理数据化的智慧农业天长品牌。

4、加大资金投入,整体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府出台了优先保障扶持建设管理办法,加快建立部门内资金整合机制,推动部门间统筹资金使用,促进各部门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纳入同一资金池,集中下达、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同时强化金融服务倾斜支持,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通过财政投入撬动,加强对社会资本投资的规范引导,2021年社会资本投入达到30亿元。同时,注重加大对示范区土地、水利基础设施和大型农业机械等基本要素的扶持力度,确保了示范区项目的有序推进。形成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以大通、张铺、汊涧、铜城4家滁州市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骨架,永丰、杨村、大通等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0多个特色农业园为躯干的示范体,建成优质水稻生产基地4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70万亩,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规模稳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对标农业现代化目标任务和聚焦重点、突出特色的建设要求以及示范引领“五化”标准,目前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各种水利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土地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高标准农田的推进需要加快。

2、综合管理服务不够强。现代管理模式有待探索和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农机配套服务社会化水平还不够高,服务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3、激励政策扶持要跟进。重点是对粮食、芡实等主导产业生产亟需的大型机械、烘干、储运设备补贴政策倾斜力度还不够,对涉农保险优惠扶持力度还需要加强。

4、综合示范内容需拓展。综合示范点还不够多、面还不够宽,全方位、高起点、多层次的示范效果还不够明显。

三、下一步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为尽早将我市打造成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探索出一条江淮地区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的示范典型和可复制模式,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到党的领导、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农民主体上。为此,我们建议:

1、继续“输血”,基础设施做“精”。围绕“一心、四园、两区”,突出功能定位,划定配套区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水利设施提升和智慧农业建设进度;政府在加大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基础上,要督促各涉农部门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涉农资金并整合后用于示范区创建;各镇街也要结合实际,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示范区建设;同时进一步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区项目建设。

2、注入“元气”,服务保障更“细”。积极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充分借助外智和发挥本土人才作用,组建专家库,对上规模的农业实体实行一对一定点帮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塑造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品牌和科技典型,以科技支撑示范区的良性、健康和快速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精准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服务都市农业全产业链,培育高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营销基地;设立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市级农村创业示范基地,孵化涉农创业主体,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初始项目申报评审机制,对优秀农村初始创业主体根据规模实行专项定额奖励。

3、增加“营养”,特色产品求“新”。市本级制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粮补标准,重点加大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济主体的政策扶持;对于新建和“天长大米”、“龙岗芡实”、天长三黄鸡、千秋山羊等品牌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和亮点项目,在建设初期就给予政策性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通过“双招双引”,着力促进生产端和市场端的双向联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

4、强壮“筋脉”,产业链条延“长”。在抓好主导产业示范建设的基础上,注重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示范,以及脆弱生态保护生态重建和修复示范;针对畜禽、水产品、粮食等食品安全方面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综合示范等,进一步提升示范层次,丰富示范内容,做到高屋建瓴,扩大综合示范影响力;依托国家产业园集聚区和今麦郎皖东食品小镇,加快延长产业链。

5、疏通“经络”,形成动力之“源”。建立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市财政、水利、自然资源规划和有关镇街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支持示范区各项建设;制定完善工作考核机制,用好督导考核这个利器,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定期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把督导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层层压实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