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5-27 00:00:00 浏览:11956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为进一步发挥律师队伍、律师行业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根据市政协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3月底,市政协社法委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市律师服务天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天道、天森和知秋律师事务所,听取了司法局负责同志有关工作情况的通报。在此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更好推进律师队伍建设和促进律师行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律师行业现状和作用

(一)现状:我市目前共有律师事务所7家(合伙所6家,个人所1家)、执业律师107人(专职律师91人,公职律师15人,法援律师1人),全市律师“万人比”达1.69%,居滁州八县市区首位。律师担任政府及部门法律顾问69家、企业法律顾问271家,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二)作用:一是为政府依法行政出力。积极参与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决策论证、执法案件法制审核、行政诉讼案件代理、复议案件协办和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服务法治政府创建。二是为企业依法经营献计。三年来,全市律师共代理民商、房地产建设、破产清算、劳动关系、行政等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案件近万件,避免国有资产损失、挽回企业经济损失累计达4.3亿元。三是为基层社会治理出招。参与重大信访接待提出法律建议。为村(社区)提供法律咨询,举办法治讲座,参与调解纠纷,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四是为弘扬法治精神履责。开展“法律扶贫、奉献爱心”、“法律知识进学校”、“法律知识进军营”、“法律讲座进企业”等系列公益法律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职责。

二、我市律师行业发展不足

(一)党建工作需要大力强化。目前我市律师行业共有党组织5个(党支部4个,联合党支部1个,党员律师23人)。党建与律师事务所建设、管理和提升的融合度、结合度欠缺。

(二)行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竞争力需发展提升。一是规模普遍偏小。律所规模以小型所居多,20名以上执业律师的较大所只有1家,10人以下有3家,规模所和品牌所尚未真正出现。二是整体创新动能不足。扎堆传统业务领域,高端服务提升突破乏力,大多被南京、上海等外地律所占据。三是“高精尖”律师人才匮乏。我市律师队伍中缺乏了解和深耕我市重点产业的高端法律人才,难以提供新型产业发展的高端法律服务。

(三)行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律师执业保障有待加强。多数人是“遇事才找律师”,还存在“律师无用论”的思想,对事前法律风险防范“治未病”作用认识不深。同时,我市律师执业缺乏保障激励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健全律师行业党建工作制度。发挥好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的律师行业专项治理等工作,全力加强律师行业党建工作,探索打造天长律师党建服务品牌。

(二)发挥行业优势,服务营商法治环境,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调搭建律师行业与政府部门、国资公司以及外资、民营等企业的常态化沟通平台,找准服务我市经济社会的着力点,积极提供针对性法律服务。引导律师行业深入研究经济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问题,积极参与企业改制重组、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为各类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倡导各类企业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进一步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运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注重品牌塑造,增强法律服务市场竞争能力。将律师行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中,加大对律师行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学习借鉴江浙县级律师发展的先进经验做法,加快出台我市扶持律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推进律师服务行业“培大促小”。加大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完善律师工作经费保障政策和律师行业税赋优化、社会保障政策。加大对律师人才引进培养、律师事务所建设等方面扶持,引导律师事务所注重积累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品牌律师事务所打好基础。

(四)坚持严管厚爱,推动律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主管部门要加强健全律师行业学习、培训和管理制度,指导律师事务所提升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化培树“律师服务”公益典型,积极搭建平台,全面开展律师服务进政府、进农村、进企业、进重点工程、进社区等“专项服务”活动,加强正面宣传和激励。建立司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协作机制,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为律师在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优化办理流程和扩充服务内容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