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发布时间:2021-05-10 00:00:00 浏览:9786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截至2019年末,我市户籍人口63.52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13.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06%,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不断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初步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格局。

一、主要工作

1.突出规划引领,坚持标准化建设。出台《天长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土地规划、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方面均有新举措。截止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养老指导中心、16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174个村级养老服务站、26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网络全覆盖。今年,还将继续投入510万元,再规划建设17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

2.注重医养结合,坚持一体化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初步形成“医养协作、医养融合、居家医养、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全市21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务室,派驻医护人员开展诊疗巡查。全市80%左右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辖区内自愿签约的高龄、重病、失能失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和家庭护理服务。

3.加强服务保障,坚持高标准落实。每年预算投入160余万元,为18个城市社区1222名低保和低保边缘户中高龄、孤寡、失能等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每年预算投入170余万元,为农村分散居住的特困供养对象、留守老人中的独居、失能、高龄对象等发放居家养老补助。截至今年一季度,共发放各类补贴490.08万元。

4.鼓励社会参与,坚持市场化发展。率先探索“政产学研用”的智慧健康养老建设之路。与滁州大健康和养老产业研究院开展合作,构建“1+1+4”养老技术体系,即“1个智能感知网络、1个共享数据平台、4个应用系统。我市现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1家(原天长街道)、省级智慧养老模式建设试点示范工程1家(金太阳老年公寓)、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机构、社区服务中心)2家,入选国家智慧养老国情调研基地项目单位。2020年,我市获批“安徽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1.养老规划引领滞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中长期规划,各部门工作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

2.市场化水平不高,产业化养老尚未形成。民办养老机构规模较小;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不活。符合康养标准的养老机构不多,综合性、专业性、大品牌康养项目缺乏。

3.社会参与明显不足,服务队伍能力不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据统计,我市22家养老服务机构实际配备各类工作人员253人,大部分年龄较大,未经过专业培训,只能提供生活照料,不能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专业化服务。

三、意见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成立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着力打造融健康休闲、医疗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养老基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

2.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建设三级中心,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站配建工作。完善医保结算制度,支持医养结合,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全覆盖。实施专业人才培育工程,着力提高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工作人员的专业护理能力,保障从业人员劳动权益,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3.鼓励市场经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中心运营,扩大供给面。大力推进“康养”与医疗、文旅、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档次,满足不同养老群体需求。

4.引导各界参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养老机构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依托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志愿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弘扬养老敬老传统美德,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