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贾清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对口协商。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施工现场、金集镇杨捷将军墓和王引之墓以及郑集镇文化站,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市文旅局关于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通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5分钟文化圈”,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新气象。市级层面,除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外,相继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瘦梅书院和城市书房,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镇村层面,全市1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升级改造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彰显新风采。成功申报“千秋雨露”省级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打造了“老东门春节文化广场活动”、“舞动天长•汇聚正能量”广场舞大赛、千秋剥菓节、孝亲文化节、“开秧门”农俗文化节等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市图书馆自创的《阅读,从朗读开始—有声阅读推广项目》被中国图书馆协会评为“全国2018年全民阅读优秀案例奖”;“书香郑集”特色小镇项目于2018年成功入编国家新闻出版总局项目库,今年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十佳书香小镇”称号。
(三)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实现新进展。郑集文化中心旧址、王引之墓、四股墩遗址成功申报为天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狮墩遗址申报为第八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新发现的17处文物点进行挂牌保护,投入40万元对西城门遗址进行发掘保护,争取省级资金50万元对图书馆旧址进行维修保护。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经费不足。市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资金虽能满足市民一般文化生活需求,但与高质量要求相比还有差距;镇街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仅有5万元,很难满足高质量群众文化活动需要。
(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强。镇街文化站长绝大多数为50岁以上,专业人员更少。全市151个行政村仅聘用了29名文化协管员,购买公益性岗位工作推进缓慢,难以实现到2020年文化协管员所有村全覆盖的目标。
(三)基层文化服务管理不到位。部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设施不全、服务窗口偏少、维护管理不够。如张铺镇文化站设在镇政府内,大通镇文化站功能室被占用,秦栏镇文化站建设水平较低。
三、意见和建议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好是前提,管好是关键,使用好是目的。为此,我们建议:
(一)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经费。根据文化公益性要求,建议财政加大投入,保证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设施正常运转,为高质量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招引一批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基层文化人才、乡土文化能人培养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打造一支扎根农村、面向基层、相对稳定的文化服务队伍。
(三)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尽快解决基层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问题,整合文化设施资源,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