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招才引智,扩大合作,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我市已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首批“省级创新型县”;滁州高新区获批国家“火炬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正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我市现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国家级2家、省级1家、滁州市级1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9家、省科技厅备案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此外,我市与合肥工业大学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天长模式”,受到省委书记李锦斌的充分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广。
一、存在问题
1.科技创新企业较少。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约占规上企业总数的20%,产业类型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招商引资项目大部分是传统产业项目,高科技高成长性项目较少。
2.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疲于运转,无心开展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对推动产业升级存在畏难情绪。全市51家省级研发机构中,除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每年新研发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成果很少。
3.高端人才严重紧缺。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我市没有高校资源,区位、交通不占优势,很难吸引到高精尖科技人才,高端人才紧缺制约了本土企业的发展。
4.创新服务能力不强。缺少专业化、社会化的监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的仪表电缆、电子信息,至今还未建立相关的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致使相关企业需要委托外地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对其产品进行检测。既增加了企业研发成本,又拉长了科技产品的研发周期,导致此类产业研发不足,产业技术升级滞后。
二、意见和建议
1.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优化投入结构,建立推动持续创新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滁州高新区应将特色产业集中规划;各部门在开展双招双引时,要根据版块特色做到精准招商,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适当提高科技创新考核指标权重,调动各镇街及市直各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设置专项资金予以激励。引导企业利用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科技大市场等平台,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寻求合作。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级政府扶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让企业愿意创新、舍得投入、投有所值,让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项资金规模,吸引符合我市产业要求的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入驻,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扶持力度。对紧缺特殊人才的引进,应开辟专门渠道。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子女就学就业等帮扶政策。
4.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建设。借鉴丹阳市建设“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和繁昌县建设“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的成功经验,建立公共服务检测检验平台,由财政资金购置相关设备,为科技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建立风险担保机制,引导全社会资源向创新企业聚集,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创新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