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共有省、市、县、乡四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个,覆盖全市所有镇街,其中省级1个,滁州市级7个,县级4个,乡镇级3个。目前,我市正在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级芡实产业发展特色区。各级示范园区土地流转面积近40万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0多个,入社会员3.6万多户。
2018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近60万亩,有效灌溉率75%以上,农机总动力达1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2%,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25万多亩,农业物联网新型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建成应用率达75%以上。
一、存在的问题
主导产业不突出。各示范园区碎片化分布,多元化发展,主导产业不明晰,相互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没有主打的拳头产品。
示范性不强。由于投入成本大、效益低、风险高、回报慢,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亏损状态,无论是产业引领、科技引领,还是市场引领都不明显,在展示和引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上急需下大功夫。
品牌发展滞后。园区内农产品多为“大路货”,没有形成知名的区域性地方品牌。
人才队伍匮乏。园区经营粗放,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没有建立,职业农民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农业示范园区农忙时段雇工难。
扶持力度还需加大。“重工轻农”现象在我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关部门帮扶力度急需加强。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瓶颈尚未打破。市镇两级财政对园区建设扶持需进一步加强。
二、意见建议
1.突出主导产业。根据天长东北圩区、西南岗区的自然条件,分区域、分种类,规划细化适宜种植、养殖的主导品种,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相互关联,形成产业集群。要像寿光市和正阳县抓蔬菜和花生产业,几十年不放松,抓大抓强抓到极致那样,抓好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既抓大又抓强。按照“一心、四园、两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农产品加工园、农产品物流园、循环农业园、农业多功能拓展园、优质水稻绿色发展示范区、芡实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布局,实现水稻、小麦两大主导产业在绿色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环节的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级芡实产业发展特色区。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积极稳妥地推广“稻虾共作”生产模式。
2.明确主攻方向。全力实施以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提升行动,大力扶持以芡实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瞄准打造全国一流的目标,重点推进稻麦全产业链有机衔接和价值链提升。在此基础上,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确保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发展高效特色、高产生态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
3.培育地方品牌。大力培育诸如“倮倮牌”大米、“龙岗芡实”等天长农产品的当家品牌,扶持推动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安全优质农产品放心基地。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和共享长效机制。鼓励经营主体创建自主品牌,加强地方品牌的保护和宣传。
4.强化人才培育。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注重适用人才培养与使用,通过提高其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施职业农民培养工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推进职业农民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5.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集中财力重点打造一批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引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度重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将其纳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大帮扶力度,像抓工业那样,建立市级领导和机关单位帮扶制度,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示范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不断完善农业园区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对进驻园区的农业企业在科技、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