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作的视察报告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08-06 10:24:16 浏览:3871 次
【字体大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按照“大手笔绘蓝图、大动脉作主线、大循环全通达、大对接促融合”工作理念,积极作为,工作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1.围绕对接长三角,高起点抓规划。编制《天长市综合交通规划(2014-2030)》,先后谋划对接两条铁路(宁淮高铁、宁天城际二期)、两条高速公路(滁天高速、天仪高速)、五条一级公路(S205铜城至冶山、S427龙岗至平安、S430芦龙至菱塘、S432石梁至新街、滁州东部干线),总里程达260公里,预计投入约200亿元。其中,宁淮高铁计划今年9月动工;滁天高速即将开工;S205新线已完成路基桥涵工程约90%;S427、S430、S432三条一级公路均列入省政府公路建设规划;天仪高速、滁州东部干线、宁天城际二期等正在做前期谋划工作。
2.围绕全方位推进,高规格抓保障。一是成立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高位推进项目建设。二是组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积极开展融资工作。三是积极配合宿扬高速、滁天高速、宁淮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征迁工作先介入,部分资金先垫付,遇到矛盾先化解,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我市宿扬高速征迁工作被省交通运输厅称赞为“天长速度”。
3.围绕开工项目,高质量抓建设。先后制定《工程变更管理》等14项工作制度,做到严管重罚。对S205新线等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每天跟踪调度工程进度,采用红外线扫描、无人机拍摄等手段精准计算工程量。在拌合场安装视频监控,强化工程施工监管。招标确定第四方检测机构,对质量通病、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再次检测,预防质量风险发生。
4.围绕城乡客运,高标准抓实施。一是积极创建省首批县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正等待省交通运输厅的验收。二是积极谋划城乡公交一体化,编制完成《天长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2018-2030年)》,出台《农村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查机制》,采取政府主导、资源整合、财政投入、低价运营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农村客运班线,正在进行经营主体、整合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确定工作。
二、存在问题
1.部分项目立项推进较慢。天仪高速、滁州东部干线规划及立项进展不快,滁天高速生态红线问题需要协调解决,S427、S430、S432等三条一级公路土地指标尚未落实。
2.建设资金筹措较难。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体量大、投入多,上级补助资金有限,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需求大。国、省干线公路债券已暂停发放,融资难、银行贷款难,S427、S430、S432三条一级公路及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四好农村路”建设等项目资金缺口较大。
3.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滞后。我市自2017年被省交通运输厅列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示范县”以来,市交通运输局已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但尚未全面实施。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班线由9家公司经营,资源分散,各自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加之群众出行方式变化,农村客运班线客流量减少,多数企业亏损,部分班线停运。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做好协调、对接和争取工作。进一步强化对交通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合力下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一盘棋”。强化对外联络和沟通,提升对接层次,增强对接力度,提高与滁州市、省有关部门及江苏有关地方政府的对接成效,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协调,切实解决滁天高速建设中的问题,尽快争取将天仪高速、滁州东部干线等项目列入省“十四五”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路网规划,并列入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快区域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网络化建设,为我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加大已开工建设项目的督查力度,紧盯质量抓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安全关,进一步落实监督保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联动配合,主动沟通协调,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效进行。
3.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坚持齐推进,项目规划和土地规划同步进行,做好土地储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做好向上“争资”工作,全力争取更多项目、更大工程列入省、滁州市的“笼子”;加大融资力度,推动市交投公司做大做强。强化项目技术保障,不断提高交通项目建设管理维护水平。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交通建设、关心交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4.进一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尽快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优化城乡客运线路,尽早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大力加强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配套设施,构建内外衔接、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一体化城乡公交网络。建立规范合理的票价补贴补偿机制,促进城乡客运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