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江苏宝应、金湖两县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26 17:40:45 浏览:2916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9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贾清带领学习文史委员会部分成员,赴江苏宝应、金湖两县考察水资源保护工作。通过实地察看和交流座谈,考察组认为宝应、金湖两县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上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地经验和做法
宝应县做法:为解决长期困扰宝应湖水资源被围湖养殖污染的问题,2017年,宝应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决定实施包括高邮湖在内的六个省管湖泊退圩还湖工程,先后投入资金22.8亿元。项目实施以来,新增湖泊库容2200万立方米,形成3.1万亩的排泥场。与此同时,宝应县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开展县域省管湖泊退圩还湖整治工作的通告》,要求本次退圩还湖内的种植、养殖区域不得再对外发包并停止一切投入。
金湖县做法:金湖县境内高邮湖汇水面积为15.8k圈圩总面积为57.5k,圩埂总长度约812km,围网和低埂高网总面积为72.2k,为金湖县20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2005年以来,高邮湖进入轻度富营养阶段,上中游大量污水下泄对湖泊水质影响较大。目前,金湖已完成高邮湖退圩还湖工程规划方案,12月底将完成专项规划报批,计划2019年编制退圩还湖实施方案,2020-2025年组织实施。主体工程约34.2亿m3,退圩还湖后,可恢复自由水面40.4k,增加有效库容约1.54亿m3。
二、我市境内高邮湖基本情况
天长境内高邮湖水面约70 k,主要支流有铜龙河、杨村河、新白塔河、王桥河和秦栏河,其中连接杨村河的沂湖出口和连接王桥河的洋湖出口分别建有控制闸,其他三条河均为开敞式。天长高邮湖大堤位于高邮湖的西南部,全长34公里,涉及铜城、杨村、天长街道、万寿、仁和集等五个镇街以及大圹圩农场,保护着22.5万亩的农田和18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国家组织开展了治淮18项骨干工程,其中在天长境内投资2.75亿元对高邮湖大堤进行加固,该工程已于2017年完工。
三、高邮湖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圈圩养殖侵占湖面。高邮湖大堤原由分散的小圩堤联并而成,通航船只、湖面围网养殖、分散式畜禽养殖、渔民生活污水排放等导致高邮湖水体质量下降。虽然,我市实施了渔民上岸工程,但还有许多渔民为方便捕捞作业,仍吃住在船上。此外沿湖岸边仍有不少分散的畜禽养殖。
2.工业生活污水未达标排放。近几年,我市虽然新建了不少污水处理厂,也相继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工程等,但因沿河湖截污拦污工程缺乏,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等原因,还存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情况,与水质达标还有差距。目前,高邮湖水质基本为5类水。
3.沿湖周边植被有效保护不够。沿湖工程建设及水产养殖等活动,使得湿地面积减少,原始芦苇、草甸等水生植被受损。因防洪需要,原有堤防迎水面洪水位之上的草皮生态护坡已改建为砼护坡,现有防浪林台上柳树也有不少枯死,没能及时补植,导致湖区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4.监督管理机制体制不顺。高邮湖属省级湖泊,为江苏金湖、高邮、安徽天长三地所共管,但目前联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相互间缺乏信息沟通和行动协调,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意见和建议
(一)有效防止占用湖滩地。实施湖面围网养殖清理工程,有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退耕还湖、退渔还湖行动,科学配置构建湿地工程,恢复沿湖周边水域水生植物生态功能,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二)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加快沿线几个镇、街道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取缔沿湖周边畜禽养殖,落实渔民上岸工程,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入湖。
(三)完善临湖区域基础设施。加宽高邮湖天长境内湖堤道路,将目前4米宽堤顶砼道路拓宽到6米,条件允许的话,可改建成沥青砼道路,保证小型车辆顺利通行。将背水坡规划建设成生态植被,尽量减少水土流失。在迎水侧分点布置亲水平台,并增加林台人行小道。
(四)建立协调联动共管机制。高邮湖的综合治理需要江苏金湖、高邮和安徽天长三地的共同努力,建议成立跨省高邮湖流域管委会,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强化高邮湖上游及周边污染管控,做到共同开发、共同保护,还高邮湖一片碧水蓝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