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专栏 > 全体会议

建设健康天长 共享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18-02-04 15:04:50 浏览:15150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常委 梁湘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千秋福地、健康天长”,综合医改“天长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卫生城市”等称号;东市区健康公园在建,硬环境进一步提升;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越来越多。这些都为健康天长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规划有待完善。去年,我市出台了健康天长五年规划,但顶层设计还需完善,重点工作缺乏专项规划支撑,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工作成效缺乏科学的评估、评审机制。

2.健康意识不强。大部分群众疾病预防意识不强,生病才就医,或自行购药,缺乏合理用药指导。甚至一些群众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有6.8万人参加体检,占总人口的10%,大部分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市民自发体检的较少。

3.不良习惯诸多。年轻人熬夜上网、老年人搓搓麻将、上班族久坐不动、工人职业防护意识不强;在天长,过年不吃“咸货”那就不叫过年;萝卜干、咸菜等腌制食品餐桌上常见;烧烤店生意火爆;过去,家里来客,亲自下厨做几个家常菜,现在,饭店美酒佳肴招待,这些都是造成疾病的潜在因素。据统计,我市2016年各种慢性病患者多达9万人,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1%,而慢性病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

4.服务有待加强。医疗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人才尤其是全科医生缺乏。我市医院未设精神科、心理科。学校心理辅导室缺少专业教师,难以发挥作用。全市28家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30%,仅有1家实现医养结合。农村食品市场、农民自办宴席监管不够。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管理,体育健身指导体系有待提升。环境依然是百姓关注的热点,生态环境有待持续改善等等。为此建议:

1.完善健康规划。邀请知名专家,成立指导组,以人民生活方式健康文明、衣食住行用戴绿色安全、医疗卫生服务优质高效、重防精治善养机制健全为目标,坚持健康优先、生态宜居、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原则,对健康天长进行科学系统规划和指标设置。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制订健康天长 “路线图”、“时间表”,将指标分解、细化、量化,真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同时,成立领导组,负责“健康天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使“健康天长”像文明城市创建一样,家喻户晓,人人关心、支持、参与。

2.培育健康人群。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强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和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健康教育,鼓励全民健身。普及科学健身理念,支持民间体育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各类运动协会作用,组织开展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健身场馆。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疏导,引导群众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心理平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戒烟限酒、减盐减油等宣传活动。提倡个性化健康体检,树立早防早治、小投入大回报的健康理念。

3.营造健康环境。围绕“三大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逐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污水治理,实现新老城区、工业园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持续打好大气污染攻坚战,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对固体污染物、危险废弃物的监管,做好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建立环境事故预防、处理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和有机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城乡健康饮水工程。我们相信,通过努力,天长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民群众生活会更加美好!

4.优化健康服务。树立大健康理念,完善健康政策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进一步扩大我市医改成果,完善“医共体”模式,优化分级诊疗机制,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便宜。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在医改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整合城乡医疗资源,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医院医疗科室,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智慧医疗”,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形成集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会诊、远程治疗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医疗服务模式。尽快启动奥体中心建设,恢复国民体质监测站功能。进一步开放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5.建设健康城市。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建设精致城市,提升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健康长廊、健康步道、环湖自行车道,高标准打造精品化城市。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治理交通拥堵。建设人文城市,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统筹规划居民休闲广场和体育设施。建设海绵城市,改善城市道路给排水功能,实施雨污分流,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美丽镇村,开展文明镇、卫生镇、生态镇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美丽镇村建设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