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专栏 > 全体会议

加快新型社区建设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发布时间:2018-02-04 15:02:56 浏览:19149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委员   刘坤洲

 

2012年,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保障,社区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尤其创新“社区联合党委”这一模式,固化市直单位主动参与社区工作机制,解决了社区难以做成的许多大事和难事,得到上级充分认可。社区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我市社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提出的:“把社区建成‘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要求,以及社区居民期盼来说,还有不小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是社区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服务水平虽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与居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目前,社区角色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行政职能,如防违控违、维稳包保、卫生计生、劳动保障等,甚至婚姻状况、户籍关系还要求社区证明,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人员配备不足。天长街道现有18个社区,工作人员176名,而市区人口已达7万余户22万人,按照2012年市委文件每300户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的规定,应配备235名,缺额59人,社区干部普遍感到工作负荷大、压力大。

二是社区基础服务设施不达标。目前,我市绝大多数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尚有永福社区、曙光社区、田庄社区办公用房没有建好,千秋社区、安康社区虽下楼办公,但阵地难以符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需要。已建好办公服务用房的社区,有的没有户外活动场地,有的虽有养老、文化、心理咨询等服务设施,但面积小、功能不全,居民参与率不高。如“千秋大舞台”位于情人桥下,观众席后即是河道,存在安全隐患,演出时,观众堵塞桥下通道,不便于游客通行。小区物业管理跟不上,无物业老旧小区存在无人管理状况,“脏乱差”尤为明显。

三是社区共驻共建意识不够强。少数市直单位主动性不足,往往是市委、市政府推一下,才动一下。社区居民群众中,仅有少部分热心社区建设,自主、自愿参与社区建设的还不多。一些单位职工虽居住在社区,但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参与社区组织活动热情不高,支持力度不大。

四是社区为民服务活动开展不多。社区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文化等服务跟不上,社区文化建设、未成年人教育等还没有深入开展,便民服务创新举措还偏少,服务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虽建立一批志愿者队伍,但除国字号“蒲公英”、省级“萤火虫”服务队外,其他服务队伍活动坚持不够,除了捡垃圾、文明劝导、传统节日上门慰问外,其他志愿特色服务还较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建设新型社区,创新社区治理,把社区建设成“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就是为人民营造美好生活空间和环境。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建设上再加强,创新思路。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把握好新型社区建设思路导向。结合我市社区建设实际,制定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确立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体系,使社区服务、治理、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领导上再强化,形成合力。完善充实天长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统一指导、协调、督促作用,细化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把新型社区建设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对导致社区负担过重的行政性事项进行全面清理,让社区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服务上来,可尝试成立社区工作站,承担行政职能,实现行政管理和社区事务分离,做到各司其职、责权统一,打造新型服务型社区。

三是投入上再加大,强化扶持。采取财政投入为主、包保单位帮扶、社区自我发展的办法,力争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再有增加,满足居民日常服务需求。实现永福社区、曙光社区、田庄社区,2018年入驻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建设规划部门在批准新建、改建住宅小区时,必须包括社区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场地等公益性设施,确保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配齐社区工作人员,建立社区人员报酬合理增长机制。

    四是管理上再提升,优化服务。坚持“社区联合党委”这一有效做法,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把各方面工作带动起来。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采取社区主导、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为一体的模式,为群众搭建家政服务平台,开展“讲小道理、解小矛盾、搞小维修、拉小家常、办小实事”“五小”活动,做好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等基础服务,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存在,做到“一家亲”。要结合社区实际,做到家政服务“一区一特色”,对品牌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扶持,保证服务常态化,着力营造文明和谐、其乐融融的社区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