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整个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推动我市园区经济晋档升级,根据2017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组织经济委员会部分委员,在副主席李宜祥的带领下,对我市“两区多园”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全方位地深入走访察看了“两区多园”建设情况,并外出考察了江苏太仓、常熟、安徽无为等地园区建设工作,提出了促进我市园区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于2003年,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天长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08年,全市近10个镇设立了工业园,“一区多园”格局开始形成。2009年,我们在每个镇都规划建设工业园,同年秦栏工业园被省政府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至此“两区多园”发展格局正式形成。十多年来,全市上下以发展产业为主题,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夯实园区基础、抓好园区产业、打造园区品牌,园区建设和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园区政策逐步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园区已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集聚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截止2016年底,全市园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516家,其中规上企业348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的83%。2016年,园区实现税收28.4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91.6%。园区经济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主导性力量。但从调研考察情况来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聚集辐射带动不强、特色不明显,总体规划设计滞后,园区建设,集约发展程度不高、用地矛盾突出等问题。
二、意见和建议
1.解决好重点发展问题。要适应客观要求,抓好重点园区发展,特别是省级开发区的发展,对省级开发区和多个特色明显、前景良好的重点工业集中区进行重点培育。要采取措施促使更多的企业、项目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发展定位上,省级开发区要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区域,率先对接江北新区,融入长三角;在功能定位上,省级开发区应围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搞好功能定位,成为天长开放发展的起跳区、高新技术的集聚区、承接产业要素转移的主战区。用地指标应更多地向开发区集中,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应尽可能放到省级开发区。要强化省级开发区与重点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促使开发区与重点园区实现差别化竞争和错位发展。鼓励园区外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对园区内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要求的工业企业,逐步转移或收缩;对产能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不符合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低效利用工业用地的企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2. 解决好集约发展问题。要以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园区规划,避免“村村有企业、处处有工厂”的零散无序局面。两个省级开发区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合力;要根据基础设施配套的环境,发挥天长紧邻南京、扬州的比较优势,做强载体,推动产业人口集聚。产业集群镇要进行产业链规划,拉粗拉长产业链,利用特色板块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对拥有相当规模、形成一定程度产业集聚的特色产业,要结合发展特色,优化相互关联产业和企业空间布局,推动企业在新上项目和扩能时向产业集群镇集中,做强板块经济。要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加快产业集聚,盘活存量,尽快让闲置土地活起来。对非政府原因造成闲置的土地,按照闲置时间不同,采取征缴土地闲置费、无偿收回使用权等方式处置。对低效利用土地鼓励采取协商收回、市场流转、协议置换等方式,有计划地促进建设进度慢、投资强度低、综合效益差、土地占用多的项目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引导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建标准厂房,多向空中借地。对项目用地实行“一次协议、分期供地”,防止投资者多拿地、不用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3. 解决好统筹发展问题。一是注重园区规划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衔接。园区布局要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模相衔接,形成以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快完善园区功能的互促共进局面。二是探索建立园区共享机制。对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已形成一定产业集聚的铜城、汊涧、杨村、金集工业园区可确定为优化发展型;对区位偏、投资强度低的集中区要加速整合,可作为省级开发区的配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区。探索采取共建、共用园区的办法,鼓励联合办园、联合招商、联合开发,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度和投资强度。三是做好农民建房与园区布局的衔接,解决好农村住房布局问题。四是注重环境资源的统筹。工业园区的发展应注重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做到不欠生态债、可持续发展。
4.解决好优化发展问题。园区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环境的打造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要聚焦招商。把招商引资的重点由项目洽谈、签约转到项目落地和实际投资上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招商、定向招商、选点招商,以招商引强为抓手,推动产业聚集。要聚焦完善基础设施。落实园区税费返还政策,引导更多的园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将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推动园区硬件保障建设。要聚焦环境营造。完善融资服务平台,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整合盘活企业资产,学习江浙沪“二次抵押”的做法,增加信贷能力,支持企业发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园区更加灵活的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对一些部门的经济管理职能,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依法授权或委托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提高园区管理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