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近期,市政协组织经济委员会部分委员,在副主席李宜祥的带领下,通过现场走访、会议座谈等形式,对全市经济运行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发改委、经信委等经济主管部门以及各镇经济运行情况的介绍,邀请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征求企业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当前我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适应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县市区排位有所前移。三次产业全面增长。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3亿元。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8.9%;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实现增加值72.6亿元,增长10.4%;农业生产稳中稍降。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增速放缓,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稳步发展,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3.7亿元,增长9.9%;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增速15.6%、总额5.8亿美元,特别是出口达5.5亿美元,增长52.3%。生产要素保障有力。金融机构存贷持续增加,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达307.2亿元和236.7亿元,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稳健,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4.1亿元,增长11.7%;工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增速达15%。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309元、增长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438元、增长8.9%。全民创业劲头不减。市场主体的发展预期较大改善,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36496户、民营企业12190个,县域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断巩固。
但从调研情况、与预期目标以及周边地区的比较来看,我市多个经济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回落,金融存贷款余额加权增速不高,零售业低迷。工业发展动能不足,新增长点缺乏,部分重点企业产值下滑,20多家规上企业停产停业。投资持续增长后劲不足,项目支撑作用不够,亿元以上项目偏少,房地产投资增长乏力。财政金融形势还需关注,企业欠税问题凸显,银行存贷比持续下滑、低位运行,实体经济新增贷款不多。镇域经济结构有待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制约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仍未得到充分化解。
二、意见和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增创发展新优势、夯实发展新基础,不仅要求我们巩固传统优势、提升现实优势,更要激发潜在优势、裂变创新优势。
1.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拓宽招商渠道,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集中精力招引产业性重大投资项目,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要求,引进与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相关联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围绕盘活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厂房和停滞项目资源,开展存量招商。强化各类园区在重大项目招引中的主体作用,精准配置要素资源,提升园区对重大产业性投资项目的吸附力和承载力。按照企业投资运营招商园区建设的方式,打造园中园。积极为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研发机构建设及生产生活配套等软环境上提供优质服务,重视亿元以上项目的支撑作用,尽快将项目投入强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2.强化工业主导作用,筑牢经济稳中有进的根基。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稳工业的措施,积极帮助企业争取、落实、兑现惠企政策,保持工业经济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加天振担保公司资本金,扩大融资规模,采取政银担等融资方式,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开拓本地市场,引导和支持市内建设项目和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原材料优先选用本地资源和产品,着力推动本地企业增加产出、扩大销售、提高效益。加快推进“三个一百工程”和百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确保按时竣工投产达产,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出台园区提档升级计划,提升“两区多园”承载能力。精简企业退税手续,加快兑现速度,减轻企业负担。
3.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培育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要着力构筑适合创新创业的社会生态,建立面向重点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加快搭建公共研发、技术服务等共享平台,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要以务实有效的措施招引金融、证券、基金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财政税收的贡献作用。要创新方法,积极探索通过债转股、投贷联动等降低企业融资杠杆的途径,提前做好项目遴选、储备等工作,着力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有效整合和市场化、实体化运行,为地方经济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注入新动能。
4.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继续推进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营商发展环境,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更好地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互联、开放、共享和行政管理流程优化再造。贯彻落实减负降本措施,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重点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技术、高效率、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充分激发和调动企业创新创优、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对在核心技术应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望迎来爆发式、裂变式增长的企业,给予双重激励,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成就感和政策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