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发展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营造创新发展氛围。连续举办27届科技节,表彰科技创新先进典型,传递科技前沿信息,开展产学研对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工作热情。围绕人才、融资、平台等创新要素,先后出台30多项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了1000万元的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的双创投资基金、1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市财政每年用于企业创新发展奖补资金近亿元。“天长汇”、“奇客营”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被确认为国家、省级众创空间,与重科院、中电科38所、合工大等高校院所合作进一步密切。
截至201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4家,占滁州总数1/3;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6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26亿元,占滁州市的44%。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3家、滁州市级创新型企业32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30多家、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去年,滁州高新区荣获“安徽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市有效发明专利508件,万人发明拥有量8.13件,位列滁州市首位,全省县级前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压力较大。我市产业类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比较少,企业创新活力和要素融合受到限制。创新意识不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企业疲于应付运转,无力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部分企业顾虑创新风险,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上有畏难情绪。融资渠道不宽。目前企业主要通过抵押房产、土地向银行获取贷款,融资渠道单一,新型融资方式较少。高科技人才不多。缺少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加之区位、交通等优势不明显,高科技人才引进难度大。创新服务能力不强。缺少专业化、社会化的检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创新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二、意见和建议
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建议:
1.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推进机制。市经济主管部门和各镇街要全面落实上级和我市已发布的创新政策。积极鼓励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参与市内招标采购,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相关部门要加强调研,广泛了解企业现状、技术需求、市场行情、存在问题等,帮助重点科技型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凝练一批重大技术难题。
2.加大企业创新金融投入。充分发挥天使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发展,建立科技风险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科技贷、科技保险、科技信用担保、创新券等融资方式。加大对科技中小型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分解和化解科技创新风险。发展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抢抓政策机遇,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大力引进和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引导企业树立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支撑发展理念,推动企业研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和智力,用好人才,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相关单位要有计划地吸引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来我市创办或共办公司;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精准引进。充分发挥科技副市长、副镇长的资源优势和研究院等平台的集聚优势,广泛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采取“走出去求学、请进来讲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企业家、中层干部及技术人员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开拓眼界,不断更新企业家的发展理念。
5.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加强检验检测、产品设计、专利服务、成果交易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我市科技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建设“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发展国际化、网络化。不断完善国家级孵化器建设,运行好国家级“天长汇”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完善从苗圃到孵化到加速器的孵化器全产业链,形成完善的全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