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 刘 标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完善创新机制为动力、以构建创新平台为支撑,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了经济和科技进一步融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3家,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有效发明专利500多件、有效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6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省著名商标51件、安徽名牌25件。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走在滁州及全省县市区的前列,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比、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与科技和经济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虽然,我市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发布会、“十校百企”对接会、科技型企业高校行等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但仍有不少规模企业将其作为任务应付。一些企业仅仅是在具体项目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战略性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不少企业存在着不敢转、不会转、不想转现象,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储备缺乏长远考虑。同时,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只能依靠不动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科技风险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设备融资等现代融资模式还未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发展如履薄冰。
三是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天长既无高校科研院所,也无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高层次人才仅仅依靠企业重金引进,缺乏强有力政策支撑,很少有高端人才在我市工作或服务两年以上,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十分紧缺。
四是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落后。我市光电缆、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主导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型、粗放型、零配件型为主,缺乏整机产品、自动化程度不高、技术含量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同时,还存在各自为阵、相互压价、降低质量保成本的恶性循环现象。仪器仪表生产大多数还处在机械式、手工式、模拟式低端阶段,电子元器件、食品、玩具、服装等只是在产品品种、外形上进行有限升级,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生存的灵魂。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就是从生产端入手,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鼓励科技创新,产品出新,这就要求工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合力
调整完善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开发区及镇街、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意识,凝聚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激发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企业家培训要常态化制度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明确各自创新目标、路径和举措,加强对创新成果宣传,特别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典型的宣传,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探索、鼓励冒尖的创新氛围。
二、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推进机制
一是整合科技政策。研读并吸收国家、省、滁州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保证我市政策与上级特别是省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无缝对接。二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根据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广泛调研产业现状、技术需求、关键技术、市场行情等,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凝练一批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技术难题。三是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联动机制。对刚出台科技副镇长挂职政策和即将出台的产业、科技顾问政策,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形成合力,密切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
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对赋予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发经费的加计扣除、关键研发设备的补助、专利资助等,相关部门要落实到位。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有关部门要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使其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政府设立引导资金,建立科技风险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和科技保险、科技信用担保等融资方式,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扶持力度。
四、大力引进与培养人才
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门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吸引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成果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来天长创办或共办公司,让他们在天长工作创业,有地位、有实惠、有成就感。二是吸引双创人才。扶持镇街、社会资本建立双创平台,建立孵化投资基金,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以企业为主体、职教机构为支撑、订单式或双元制为模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天长工业学校为依托,探索人才引进培养新机制,使其成为人才引进的新高地,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五、切实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
要吸引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目前,重庆科学院、中电集团第38研究所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合肥工业大学与我市共建了成果转移中心。我们还要抓住上海工程大学曾院长在我市担任科技副市长这一难得机遇,更广泛吸引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分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拓宽合作渠道。要搭建平台。不断充实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人员,购置关键仪器和检测设备,完善相关系统,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市科技成果发布与交易、公共检测测试、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融资孵化平台。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新型研发实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