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在政讯通办公平台,“滁州科协”、“天长气象”两个微信平台上,定期发布科普小知识;在天长电视台每周播放四次《科普大篷车》专栏。二是通过画廊进行宣传。整修了明珠广场、同心北苑两处科普画廊,对科普内容每年更新四次以上;新建了四个镇村科普画廊。三是定期组织科普宣传。每年全国科普日,都在市内各交通繁华路口,利用太阳能广告亭进行集中宣传;通过颁发“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扩大宣传影响。四是邀请专家作科普报告。组织全市13所中小学1万多名学生,参加科普专家报告会和车载科普展;尤其去年,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2万多名中小学生到场参观体验。2006年以来,我市连续十年两届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称号。2015年,我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了5%的目标,达到了5.4%。
虽然,我市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经费投入不足,科普经费虽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但年人均0.5元的拨付标准不高;组织体系建设不完善,一些镇虽建立了科协组织但活动开展不正常,全市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科协组织的寥寥无几;农村科普宣传力量薄弱,影响和效果不佳。为此,我们建议:
1、完善科普工作网络。有关部门、各镇(街)要按照科普法》规定,把科普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成为科普工作主力军。经济开发区、工业学校、大型国企和民企要尽快建立科协组织,落实人员、办公场所等。要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各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使科普工作网络遍布城乡。
2、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把科技馆建设纳入我市基本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建成后免费向群众开放。要在公园、体育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等主要公众活动场所新建大型科普电子显示屏和高标准科普画廊,扩大科普工作的宣传面。
3、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立由专家组成的科普讲师团,壮大以科技示范户、科普宣传员、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民科普志愿服务队,并充分发挥农广校、科普网络教育机构在农民实用科技培训中的作用,确保每年90%以上镇(街)干部、80%以上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劳动力接受2-3次的科技培训。
4、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将我市科普专项经费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足额拨付到位,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提高。各镇(街)、市直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实际,落实科普活动经费。同时,要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形成科普投入多元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