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铜城镇政协工委主任万如华反映:铜城镇地处天长最北部,2007年乡镇区划调整后,由原来的铜城、乔田、安乐、高庙、龙岗五个乡镇合并而成,镇域面积222.8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经济总量位列全市先进行列。近几年,随着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教育脱节现象进一步加剧,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们对铜城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规范办学作了初步调查。
一、铜城镇教育资源分布现状
铜城镇目前有高中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含九年级义务教育学校在内)7所,幼儿园4所。拥有教职员工515人。各学校大部分为上世纪60、70年代建设,且为非防震级别的砖混结构。
二、铜城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布局不够合理。原有的教育布局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不够,缺乏前瞻性所带来的问题逐步显现,已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铜城中学是安徽省首批农村示范高中,全滁州市仅此一所,但是校园位于老镇区繁华的振兴路上,占地狭窄,校舍陈旧,交通不畅,加之农村高中因为缺乏城区优势,使得这所省级示范高中难以为继。铜城二中、高庙、安乐九年制等学校规模也日渐萎缩,布局分散,不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资源配置浪费严重。由于偏远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学设备跟不上,信息技术、英语等科目不能开足开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纷纷涌入集镇求学,导致集镇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铜城小学六七十人的班额已成为常态。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小学生人数少,但支出项目不减,按学生数核拨的生均公用经费仍停留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低水平上,发展后劲不足。
(三)学校安全难以保障。由于以往我镇中小学、幼儿园基本都是沿路建设,给教学安全和教学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铜城二中、乔田中学、乔田万家小学等学校位于省道S205线,来往大(重)型货车较多,上学放学高峰期不光造成交通拥堵,也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我镇虽然在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交警、城管维持交通秩序,但交通安全不可控因素太多,安全保障工作再细致也很难绝对保证交通事故就不会发生,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后果不堪设想。铜城中学、安乐九年制学校、铜城小学位于居民区,一直存在网吧多、流动摊贩多、闲杂人员多的“三多”问题,社会治安情况复杂,教学环境异常嘈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师资结构不尽优化。全镇中小学教师被城区学校选调的较多,留下的教师年龄偏大,结构不尽合理,因为缺乏吸引力,师资补充也比较困难。学校间的各自为政使得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现象非常严重,教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合力。
(五)新区教育资源几乎为零。近几年,我镇城镇建设迅速扩张,但新区学校布点规划建设相对滞后,仅有小学1所,中学、幼儿园为零,严重匮乏的教育资源早已满足不了镇新区群众对教育的需求,造成新区群众子女“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当前广大人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特别是优质学校的愿望十分强烈,与新区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偏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六)规范管理严重缺失。新的校车运营模式推行以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我镇小学、幼儿园配备了专业校车,但从实际运行状况来看,现有的校车还不能完全做到接送到户,且配备的校车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家长对学生接送的需求。
建议:
1、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好铜城的教育布局。
2、分步实施整合教育资源。在镇新区规划教育专项用地,先期将初中进行整合,带动小学幼儿园整合,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学校。
3、多渠道筹集并整合新校建设资金。实施“政府主导、企校共建、财政扶持”的资金筹措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发展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尽量捆绑使用,向重点学校倾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采取“土地换学校”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幼儿教育,将民间资本转化为教育资源。实行财政以奖代助,对经济基础薄弱、工程投资较大的学校予以奖励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