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 项永华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目前,天长已进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第二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文明城市呼唤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创造文明城市。
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组初次测评情况看,我们的市民素质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德意识欠缺。一些窗口、商店工作人员,服务不够热情周到;一些商家宣传、工地施工噪音扰民;公共绿地开垦种菜;公园亮化光带被剪、草坪被烧、栏杆座椅被损现象时有发生。秩序意识淡薄。表达诉求不依法、不理性;进入会场手机不调静音;车辆乱停、占道经营、排队无序。交通安全意识差。酒驾、抢道行驶、逆道行使、超速行驶、随意闯红灯;行人跨越护栏、不走斑马线、不走人行道;挤占人行道、盲道现象依然存在。环保观念不强。城市牛皮癣难以根治;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乱丢杂物、随意倾倒建筑垃圾、偷排偷放污染物现象尚未杜绝。诚信理念缺乏。假冒伪劣产品时有所见;短金缺两现象屡禁不止;消费纠纷、欠薪纠纷时有发生。弘扬美德不够。婚丧嫁娶,讲排场拼面子,铺张浪费严重;一些市民尊老爱幼、扶残助弱观念淡薄;一些邻里相守不相助、相伴不相让。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快速发展,而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相对滞后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市民以自我为中心,唯物质为追求,思想跑偏、行为失范。文明理念尚未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城乡,但文明理念的种子尚未全域生根、发芽,文明尚未成为自觉行动。市民家园意识不强。一些市民认为文明城市创建是政府的事,对不文明现象或听之任之,或不按市民公约、“八不”行为、市民“三管好”规范自身行为。“小家庭”意识重,缺乏主人翁精神。创建合力形成不够。从文明城市创建初步反馈结果看,硬件上:部分街道社区基础条件差,老旧小区管养缺位,市政设施功能缺失;软件上:一些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过问创建不多;部门间协作不够;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整治尚需探索常态机制。
提高市民素质事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此,我们建议:
一、优化宣传引导,让文明内化于心。目前,宣传引导工作已从初级阶段进入优化阶段。建议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文明有礼天长人”、“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天长市民三管好”签名活动,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率先签名承诺,强化创建主体意识,进一步浓厚创建氛围。依托社区周末大舞台,整合社区和部门文艺资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寓教于乐。新闻媒体要聚焦百姓身边事,突出创建实效宣传,注重史事教化。春秋时期鲁国宰相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给他送鱼,他坚决拒绝。他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替人家办事。犯了法,成为罪人,就吃不到鱼了。用自己的薪俸去买鱼,可以一直吃到鱼。这个小故事生动说明了“法治”理念的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古人有许多生动实践。建议征集核心价值观历史小故事,与标语、名言同布列同宣传,方便群众口口相传。让历史启迪现实,让形式提升效果,让文明内化于心。
二、加大惩戒处罚力度,让文明外化于行。文明需要舆论看守,激励须与惩戒同行。不文明行为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顽疾,一些行为并不触及法律底线,可教而不可诛。要加大宣传引导,邀请市民评定“十大最不文明行为”,市文明办可设立“文明天长”微信公众号,鼓励市民随手抓拍并上传微信;对不文明行为,要在“文明天长”曝光台公开曝光,标注行为人所在单位及社区,让行为人知耻而后改。借鉴宿州市做法,对有效拍摄给予奖励。对考评组初评中指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改,对慢作为、不作为、管理失职等行为进行问责处罚,运用舆论压力、法治震慑迫使行为人强行入轨,让文明外化于行。
三、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浓厚见贤思齐风尚。目前,我市共有52人荣登国家、省、滁州市“好人榜”。以朱长海、李宏祥为代表的好人,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真善美、传播着正能量,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楷模。三国时,吴国有位叫董奉的人,居于山中,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患者栽杏树于山上以示感激,绵延数年,蔚然成林。这就是“杏林春暖”的故事。建议借鉴古法,在市区、各镇规划地块,建设“好人林”,寓意“千秋大地,好人成林”。可借鉴马鞍山、合肥蜀山等地做法,举办“好人节”,打造见贤思齐新载体。落实天长“礼遇好人十条”,形成关爱好人、崇尚好人的社会风尚。积极创新“道德信贷”、“易信贷”、“税融通”等品牌,加快“信用天长”建设,体现德者有得、诚信为金的价值取向。推进文明科室、文明车间、文明小区等文明细胞创建活动,通过典型带动促进市民素质自我提升。建立志愿服务信息互联网在线记录和查询制度。构建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回馈机制,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引导更多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常态开展志愿服务,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四、强化家园意识,共建美好天长。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家园。建议开展“市民看城市、文明新家园”系列活动,突出“宜居、宜业、宜游”主题,邀请市民参观“人居、创业、赏游”环境点,感受城市新变化,用感言、摄影、书画、诗歌等形式表达情感,增强自豪感。开展城市管理“开放日”、“体验日”活动,让市民知晓、体验城市管理,增加换位感。倡导睦邻文化,分层开展“邻里节”活动,评选最美邻居,增进亲密感。借鉴合肥蜀山区做法,开展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硬件配套设施,改变老旧小区管理养护缺位的历史难题,改善人居环境,增添获得感。
五、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加强对市民素质提升工作的领导,制定提升行动规划及年度计划。按照协调联动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以创建的整体推进带动市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发挥创建育人作用。要加大投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要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发挥阵地育人作用。要总结提炼城市精神,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孝文化”品牌,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突出抓好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升。发挥领导干部、公务员、两代表一委员、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提升素质、向我看齐”的示范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