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 陈志国
一座城市,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日益密切的区域交融里,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如何传承地域文化基因,彰显本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翻阅天长数千年文明史,5000年前的马家墩遗址至今犹存,4000年前的商周古城址清晰可见,2500年前的“卑梁之衅”见著史册。在1300年的建城史中,传承近千年的洪山戏、扬剧和众多民歌民谣,还有那“好一朵茉莉花”在此传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夜雨秋灯录》、《龙沙剑传奇》等小说在此诞生;包拯、朱寿昌、王贞仪、戴兰芬等历代先贤在此流芳;建国后数千名各界精英从这里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天长城市建设更是旧貌新颜,沧桑巨变。再看今天天长,湿地公园莺飞草长,滨河景观玉带环城,南市新区高楼鳞次,工业园区纵横铺展,天长正以更加夺目的光彩闪耀在江淮大地。
我们在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在思索,我们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又如何向世人解读?如何让市民感受?我们和其他城市的区别是什么?城市气质、特色和灵魂在哪里?城市文化定位是什么?城市精神是什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且只能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去寻找。但这方面,我们还是有遗憾的。主要表现在:
1、文化遗存保护缺位,现状堪忧。天长地处以扬州为代表的淮扬文化核心区,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留下来许多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珍贵历史遗址、遗迹,如马家墩遗址、石梁古城遗址、琉璃井、孝子墓、龙岗古民居、汊河传统村落、普济桥、状元坟、沃公祠、杨捷将军墓及各种石刻、碑刻等。然而我们看到,由于保护力度不够,许多珍贵的遗迹至今仍流落于荒野之上,淹没于市井之中,或因各种建设而遭损毁。没有了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如何向世人展示悠久历史,让世人感受文化魅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除了孝文化、天官画、甘露饼等已经申报保护项目外,还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民间风俗、节令喜庆仪式、各类民间艺术等,都能够展现我市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值得保护。
2、特色文化传承乏力,影响渐微。我市曾经有许多代表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衰落。如饮食文化,作为淮扬菜系的一个分支,有许多特色的菜肴,市餐饮协会也曾组织开展过传统菜系的传承和创新活动,并推出过“千秋宴”,但这种民间活动如没有政府的扶持和推荐,很难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再比如我们的戏曲文化,天长的扬剧演出曾在东南地区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力,被文化部表彰,这也最能体现我市文化特色。但这些年受现代娱乐业的影响,早已风光不再,优秀人才流失殆尽,后备力量基本断层,虽还有一些民间演出,但其水平和鼎盛时期已不能同日而语。许多民间老字号、手工艺,也都渐渐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这些传统文化产业的衰落与消亡,也使得我们这个城市渐渐失去了自己本有的特色和风格,令人惋惜。
3、城市建设定位不明,风格不一。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城市扩展过程中缺乏总体风格设计和控制。老城区经过30多年的变迁,旧城风貌早已不存,能反映地域特色的老建筑多已消失,特别是老西门地段,环境杂乱,建筑陈旧,空间局促,配套不全,老城河周边更是河脏水臭,垃圾丛生,与城市总体形象极不相符。如何改造,成为政府部门和当地居民焦虑的问题。两河改造和红草湖公园虽是市区一大亮点,但多数亭台楼阁至今没有命名或撰写楹联,精美的亭台缺乏文化底蕴的烘托。新城区缺乏总体效果的规划控制,各地段风格不一,公共空间预留不足,后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以展开。规划中的天长文化艺术演艺中心尚未开建,而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天长剧院,已是场地局促、陈旧老化,一些大型演出和群众集会无处可容。龙岗等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工作,推进缓慢,变化不大。
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力和生产力,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活力之源。文化的传承、挖掘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品位、魅力、光耀和知名度。为此,我们建议:
一、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文化部门要在先期排查保护的基础上,制定更详细的方案,落实必要经费,对境内文化遗存就地修复保护或集中收藏展示,留住这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记忆。对那些已经看不见的文化记忆,如革命遗址、古城门遗址、儒学的古建筑遗址等可与公益广告相结合进行标识、简介,让市民知道这些记忆留存的地方。建议市政府筹建天长民俗馆和名人馆,通过资料、图片、实物、影像、演出等方式,集中展示文化遗存及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风俗习惯、生活场景,演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展示天长历代名人风采,让外来者和后来人了解天长、铭记故土。新闻媒体可开辟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专栏,在向民众展示乡土文化风韵的同时,保留部分珍贵的影像资料。成立天长地情人文研究会,挖掘、整理、出版系列丛书,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传承文化基因,丰富城市内涵。天长古属广陵,地处扬州文化核心区。我们说的是扬州话、听的是扬州戏、吃的是扬州菜,我们的文化特征与扬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天长方言特别,机关学校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鼓励青少年说好天长话,留住天长音。广电台可开办一些方言类的栏目,让我们的特色方言融入城市生活。文化部门要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发展天长的地方戏——扬剧。天长扬剧团的机构还在,一批老艺人还在,大量的戏迷也在,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新一代扬剧表演人才,让扬剧艺术再展新姿。要规建演出场地,让民间演出走出街头桥底,拥有展示舞台。要以现有的千秋宴为基础,对天长民间特色饮食进行挖掘弘扬,培养传承人。对传承较好的特色菜肴或传承人政府给予挂牌保护和重点推介。餐饮协会要定期举办本土特色餐饮美食节,传播天长饮食文化,吸引周边市民奔走天长、感受天长、品味天长。天长文风鼎盛,上世纪80年代,天长文学现象就名噪一时,至今仍有一批文学创作者不改初衷,辛勤耕耘在文学园地里,并且时有佳作问世。要健全文艺创作奖励机制,鼓励多创作反映天长历史、风土人情和天长人创业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营造浓厚的文艺氛围和人文气质。教育部门要将乡土教材引入校园,开展民俗传统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风貌;可将天官画、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丰富孩子们学习生活和乡土记忆。要扎根本土文化,契合时代要求,总结提炼天长城市精神,使市民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点。
三、融入文化特征,营造城市风格。天长的城市文化定位是要弘扬“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淮扬文化精髓,建设现代文明与淮扬文化交相辉映、继承发扬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的宜居宜业城市。要制定文化天长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文化保护、文化建设、文化传承等以规章形式固定下来,加以实施。老城区改造,特别是老西门、老南门,虽建筑风貌已改,但基本格局尚在,古朴民风犹存。建议规建部门根据其历史风貌及现状,本着适当改造、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街进行整修,对老街产业进行选择性规划,使传统手工艺、老字号得以延续和发展。可以考虑适当恢复老公园部分景观,让老城区再现古城风貌。要侧重对龙岗、汊河等传统村落的修复保护,能修复的要还原旧貌,暂时不能修复的要原址保护,待条件成熟再行修复。新城区扩建,要注重城市整体风格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要依据城市文化定位这一总基调,提炼既有传统特色又具时代内涵的“天长元素”,构建地域特征鲜明的城市整体建筑风貌,不能各自为政、自成一体。要明确相关部门,结合环境风光和历史文化要素,对城市景区亭台楼阁进行命名,最大限度体现天长本土文化内涵。尽快筹建天长文化艺术演艺中心,打造能够反映天长城市文化品位、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要规划建设一批城市雕塑,反映城市自身文化积淀,展现天长地域特色,体现城市主流精神。
附 注:
1、马家墩遗址:位于汊涧镇境内。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
2、商周古城址:即石梁古城遗址,位于石梁镇境内,上有六朝、唐、宋古城遗迹。
3、“卑梁之衅”:天长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和历史事件。《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楚两国因小孩在卑梁(今石梁)争桑而引发两国交战,史称“卑梁之衅”。
4、建城史:指天长(千秋)县城。唐代初建县时,县城在小关一带,至迟至宋迁至今址。
5、洪山戏:明清以来流行于皖东的民间戏剧,它源于傩戏,形成于香火戏。
6、扬剧:“维扬戏”的简称,流行于皖东部分地区、江苏省扬州、镇江、南京和上海一带。明清时期,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逐渐发展而成。
7、“好一朵茉莉花”:中国优秀民歌,天长人何仿收集流传天长六合交界地带的民歌《鲜花调》整理而成。
8、《夜雨秋灯录》: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天长人宣鼎的代表作,也是明清小说的压卷之作,鲁迅誉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
9、《龙沙剑传奇》:清代天长名士程煐(因诗句陷文字狱,后流放东北)著,是东北流人代表作之一。
10、包拯:宋代名臣,古代官员中公正廉洁的典范。他首次赴调为官出任天长知县,并在天长留下“智断牛舌案”等经典故事,此为后世所有包公戏的源头。
11、朱寿昌:字康叔,宋天长秦栏里(今秦栏镇)人。《宋史》有传,是流传甚广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其弃官寻母一事,历代广为流传。
12、戴兰芬:清道光年间恩科状元,天长北乡人。状元祖籍休宁县之说戴氏家谱中没有记载,其嫡系子孙也坚决否认。
13、王贞仪:清代女科学家,天长北乡人,后移居南京。她“兼资文武、旁通六艺”,有“班昭之后、一人而已”之誉。
14、琉璃井:南北朝时期建筑。据旧志记载,梁普通二年(521),佛教禅宗二十八代祖师达摩在今县城东门附近建真胜寺(天长境内最早的佛寺),今仅存琉璃井。
15、孝子墓:即朱寿昌墓,古墓建于北宋,墓碑立于明弘治年间。1986年被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龙岗古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是皖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2014年3月,被评为第六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17、汊河传统村落:万寿镇汊河村于2014年8月,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传统村落。
18、普济桥:清代石拱桥,又名“惠通桥”,位于铜城镇集镇内铜龙河(原濞水河)上。传说始建于汉代,今桥建于1818年。1986年被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状元坟:即戴兰芬墓,位于龙岗社区陶塘村民组,文革中被毁,现仅存部分残石构件。
20、沃公祠:明代抗倭英雄沃田之墓,明代原址在今市区东3公里处的邱家湾,今墓、祠位于市区建设东路南侧。1980年,被原天长县革委会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杨捷将军墓:清代名将杨捷将军的墓,位于金集镇井亭村内。1998年5月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天官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凤阳的凤画、灵璧的钟馗画齐名,是安徽民间艺术三绝之一。
23、“千秋宴”:2008年,由市政协牵头,市餐饮协会举办了首届千秋美食节,推出了一组极具地方特色的“千秋宴”。该宴由四道干果茶点(一品干烘、甘露供饼、蜜枣生酥、龙岗鸡头)、八道凉菜(秦栏卤鹅、汊涧素鸡、巴子牛肉、金凤朝阳、秘制萝卜、素拌什锦、韭菜豆子、安记猪头肉)、十四道热菜(狮子头、烩鱼羹、樱桃肉、大唐三鲜、贵妃燕窝、龙袍翡翠、虾仁豆腐、珠湖醋鱼、羊汤大脆、碧玉丹心、鱼圆、千秋风采、金香乳鸽、寿昌思母粥)、两道点心(蟹黄汤包、荠菜汤圆)和水果拼盘组合而成,被省烹饪协会评定为“安徽名宴”。
24、古属广陵:文献记载,秦、汉、三国、两晋等时期,今天长市很多区域一直属于广陵县。
25、“天长文学现象”: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陈源斌、王明义、许春樵、钱玉亮、丁加胜、苏北、俞礼云等为代表的一批天长本土作家,以中短篇小说创作上的骄人成绩,引起了省内外文坛的广泛关注,先后有7、8人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南大、华师大作家班培训、深造,被媒体誉为“天长文学现象”。
26、淮扬文化:狭义上的淮扬文化区域主要以今扬州、淮安为中心的苏北地区,而天长则深入其腹地,当属核心区之一。广义上淮扬文化蕴育繁衍的地域几乎囊括了今江苏、安徽二省的江北之地,其源头属楚文化,淮扬之人以楚人自居,淮扬方言(江淮官话)及其地域分布也揭示其为古楚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