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天长市家电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1-03 08:56:27 浏览:2061 次
【字体大小:

近年来,在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始终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加大投入为动力、以要素破解为保障、以帮扶企业为抓手、以争先进位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427,滁州市委李明书记来天长调研指导工作,对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李明书记的指示精神,我市迅速出台了《冲刺“全国百强县”2014-2015年工作计划》、《打造百亿元企业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文件,突出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引领,全力打造天长经济升级版。据初步统计,今年1-5月份,全市累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89.4亿元,增长27.7%;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4.2%;外贸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速度。根据滁州政协活动要求,现将天长家电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电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天长家电信息产业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元器件和仪表光电缆三大产业门类,少数工业企业也有部分家电产品的生产。2013年,天长家电及配套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20 亿元,拥有家电及配套件生产企业830多家,其中:家电生产企业 10 家,主要生产家用冰箱、电熨斗、暖手宝、灭蚊灯等产品;配套件产品主要有锂电池、遥控器、充电器、家用电器塑料件、电子元器件、数据线、单晶硅棒及多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光电子产品等。骨干企业主要有天康集团、美歌电器、地久电器、天星光纤、华宇电子、都德利电子、国美电子、国华电子、众兴塑业、安缆模具、昭田磁电、中德电子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业已成为我市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秦栏镇以此优势获得了“电子之乡”的美誉,现已被省政府列为“安徽省电子产业集群专业镇”。

二、家电信息产业招商引资情况

2013年以来,我市家电信息产业有到位资金的招商引资企业62家(含上年结转项目),总投资102.9亿元。其中,新引进36家共投资80.7亿元,到位24.2亿元;亿元以上企业13家,总投资62.7亿元,到位8.75亿元。

三、家电信息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1、遥控器生产企业多、水平不断成熟。秦栏是全球最大的遥控器生产基地,遥控器出口比重达70%,占国际零售市场40%以上的份额。秦栏的兴业、华宇、天星、天富等企业联合中科大、东南大学、合工大、山东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在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兴办研究所,研发多功能智能化的电视、冰箱、音响、空调、电扇综合一体遥控器。

2、电视回压扫变器市场份额大、技术国内领先。目前,回扫变压器存在在中东、非洲地区以及医疗监狱系统和维修市场,天长是世界最大生产研发回扫变压器的基地,富华集团为全球最大生产回扫变压器的企业,年生产销售450万台,占世界市场的85%以上,技术国内领先。

3、家电信息产品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目前,天长成功开发并销售了小型平板电脑、电视网络播放器。天富集团成功开发了集鼠标、键盘、遥控器为一体的新型智能输入设备——飞感遥控器,已进行小批量生产,水平达到同行领先。同时,我市也开发多种弱电缆、光电缆、音视频电缆。

4、磁芯材料不断升级换代。我市昭田磁电、中德电子、泰德电子等磁芯材料生产企业,成功开发了高磁导率低损耗因数锰锌铁氧体材料及磁芯、宽带网络用宽温低失真软磁铁氧体磁芯、通信用宽温宽频低损耗锰锌铁氧体磁芯等产品。获得了1项省级科技成果、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已供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恒升实业等全国著名通讯公司使用。

5、空调配件企业不断增多、创新能力不断上升。天大集团生产的电磁四通换向阀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曙光电子生产的四通阀跟美的、海尔等空调配套,众兴塑业每天生产5000件外壳供应给美的集团。安徽安缆模具有限公司也为海尔等知名空调整机厂进行外壳配套。

天长家电信息产业发展前景:不断推进“三网”融合技术,注重开发网间适配产品和三网通用设备;不断提高显示终端研发水平,注重研发智能电视、电脑、手机等显示终端及便携设备用显示器;不断提高家电整机制造能力,通过与上游厂家的合作,进行空调、电视、电脑、洗衣机等家电的整机生产。

四、家电信息产业基地规划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及存在问题  

主要内容:以秦栏镇为核心,通过独资、合资、合股等方式,做大电子元器件规模,打造国家级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规划建设5平公里电子产业园。积极加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的开发,发展片式化、微型化、多功能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

以天长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特种数据电缆、光缆、TFT液晶面板、笔记本电脑、高端手机、智能仪表、智能家电等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智能仪表产业基地。

重点工作:

1、坚持政策引导,推动家电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继续贯彻落实推进全民创业、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成长型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实施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平台构建、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推进等“十大行动计划”。坚持每两年对扶持政策进行一次调整完善,鼓励企业集约化用地、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及时兑现奖励扶持资金。围绕滁州市“三帮三提”行动和我市“四千工程”,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制度。通过发挥政策、要素、平台的助推作用,努力推动家电信息产业集聚升级,重点在政策落实、土地融资的保障支撑、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企业家队伍培育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积极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小巨人”、产品“单打冠军”。

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家电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上:深入推进电子元器件、仪表光电缆等家电信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家电信息传统产业从市场的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延伸。重点打造富华的LED绿色照明、都德利LED高清显示器、英发电子年产300万片打印机主板等高新技术产品。新兴产业培育上:重点推进以天康动力储能锂电池、高邮湖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以天宇光电、冠宇光电为代表的新光源项目,以昭田磁电、中德电子、华林磁电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以天星光纤超五类数据缆、虎威工贸电脑配件等为代表的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3、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实施规模工业发展“515381”行动计划,把培育大集团、大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本土企业的培育、提升、壮大,赋予本土企业新上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同等政策待遇,全力扶持本土企业做强主业、做大规模领军企业培育上,健全龙头企业发展引导机制,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家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天康为例,依托在传统仪表电缆产业上的优势加快向特种电缆、光电缆延伸的同时,积极剥离药业、胶合板等非核心业务,重点将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向锂电池及特种车、电动车项目上集中,不断营造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4、加大招商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结合秦栏家电产业发展,成立家电信息产业招商办,开展家电信息产业招商。以秦栏中国电子名镇为依托,利用电子商会所属会员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实行“以商招商”。2013年以来,12个家电信息企业中有9家来自“以商招商”的引资成果。突出“产业链招商”,聚力强攻朝野电子、远东集团、中电集团、智尊科技、紫旭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促成了广东朝野科技年产600万台液晶电视项目落户天长经济开发区该整机项目的落户成为整合我市现有家电信息产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良好契机,使天长实现打通液晶电视机全产业链的目标成为可能。

存在问题:

电子企业规模偏小。家电整机企业少、配套企业多,行业中缺乏综合实力超群的品牌企业。2013年,实现产值仅1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2%,发展推进滞后,与预期目标相差不少。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家电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视机配套产品的规模加工、组装上,在家电整机、专用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基本空白,产品同质化程度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既熟悉技术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多数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较低,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不足,企业还未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五、关于加快打造家电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议

1、科学合理规划,促进家电企业协调发展。结合滁州市家电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编制家电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与各县市区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2、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促进家电信息产业发展激励优惠政策;设立市场引导资金,以补贴的形式用于家电企业的技术改造、员工培训、贷款贴息等,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设立专门服务机构,协助企业办理土地规划报批、企业选址、产品鉴定等相关手续。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企业投入力度。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股份制银行引进力度,加快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组建步伐,培育和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积极组织家电企业申报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地方税源、中小企业扶持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4、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信息联动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滁州市家电信息产业联动机制。建议滁州市的整机家电生产企业可将其配件给予天长配套企业生产,这样既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又能促进天长家电产业更好发展。

5、强化队伍建设,提供人力智力保障。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可采取企校合作的方法,实行定向培育,造就家电信息产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健全人才市场,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鼓励人才流动,同时设法留住能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