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09-24 11:09:17 浏览:2028 次
【字体大小:

731,市政协民族宗教台侨属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杨丘远的带领下,对我市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视察了鑫光服饰有限公司、纺城服装有限公司、天创工艺有限公司并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市民委、外事侨务办、对台办关于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委员们在视察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民族企业有6家,注册资金1.2亿元。年产值1.7亿元,年利润1290万元,税金590万,就业人数600人;侨资侨属企业5家,2013年企业产值1.5亿元,创税7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其中安置侨属子女118人;台资企业4家,固定资产总投资3423万元,企业上缴利税962万元。台资企业还为每位职工缴纳了“五金”,职工医疗养老等得到了保障。

二、存在问题

1、企业规模不大。我市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如我市少数民族企业大都建立于2000年后,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规模小。有的企业因当地工业园区建设放缓,不能及时搬迁扩建厂房,影响规模的扩大。

2、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以上三类企业主营业务是服装玩具,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小企业多,外资利用率不高,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创造自己的品牌。

3、外贸企业发展趋缓。纺城服装公司、和镁制衣公司、丰勤服饰公司等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虽有独立进出口权,但受国际需求下行影响,发展缓慢。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企业利润大大减少。

4、劳动力成本上升快。企业职工大部分为中老年妇女,要照顾家庭,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企业反映一方面用工不足,另一方面,工资、社保等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5、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大多企业仍采用家族式管理经营模式,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生产经营经验决策多,科学民主决策少,难以把企业做强做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才资源相对短缺。

三、意见和建议

1、制定扶持政策。建议借鉴其他县市扶持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的经验,制订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经信委、发改委、民委、财政、土地、规划、科技、环保、税务、金融等部门给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项目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照顾。

2、优化发展环境。调研中,企业反映,有关法规政策虽然明确规定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享有政府和部门的扶持优惠政策,但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细则,部分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在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帮助企业融资,在加强与金融、担保机构协调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二是为企业提供各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信息、工业产品配套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信息。三是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市委统战部、民委、外事侨务办、对台办等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经信委、人社局、等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四是建立大中型企业与民族、侨资侨属、台资企业结对帮扶制度。五是帮助企业解决在技术改造升级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3、加强自身建设。企业要变革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重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产品档次;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以提高企业发展潜力;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