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强化金融创新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4-09-24 11:18:46 浏览:2089 次
【字体大小:

天长市政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重要驱动,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重要支撑,金融活则经济活。近年来,天长县域金融发展活跃,主体不断壮大,环境明显优化,服务不断创新。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92.8亿元,增长10.9%;贷款余额达146.2亿元,增长9.1%,助推了县域经济的赶超跨越发展。

一、天长县域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情况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紧扣天长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认真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不断拓宽融资平台,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努力完善金融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速给力。

1、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拓宽投融资平台。为不断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新要求,天长充分利用自身区位、资源、产业、政策等优势,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保证金融服务覆盖全市,进一步满足全市金融服务需求。目前,全市已有10家银行分支机构、5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保险支公司和2家证券公司,成为全省金融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县市。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支持外地金融机构通过直接贷款、项目租赁等形式开展业务,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东莞银行、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均在天长开展了信贷业务,落实贷款数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优化投资结构。一是加大“二区多园”建设投入,侧重保障公用设施、供电、供水等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支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科技新材料、仪表光电缆等转型优势产业,提高产业聚集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通过与财政资金及民间资本有效融合的模式,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介入力度。目前,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备,产业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二是扶持农业农村发展。合理调配金融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努力满足农民多元化信贷需求。市农商行与农机局合作出台了“农机伴侣”贷款办法,对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给予担保贷款,最高可申请100万的信贷资金;民生村镇银行与政府合作成立了500万元的农村经营主体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主体发放信贷资金。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4.9亿元,同期增加13.6亿元,较年初增长6.8%

3、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实现三方共赢。为打破银行不知道企业新需求、新动态和企业真实信用状况,以及企业不了解银行的授信权限、新产品这种信息沟通“瓶颈”,天长市搭建了银行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增进了银企了解合作,实现了银企“双赢”。以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创省级优秀金融生态示范市,开展了第二届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选,加快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征集,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依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贷款申请流程监控与数据集中处理,引导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季度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7.6亿元,较年初增加5.8亿元,其中通过平台发放贷款39.1亿元。

二、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困难问题 

1、金融机构信贷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供需矛盾加剧。由于人行先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进一步收缩流动资金,实体经济“排队等贷”现象开始显现。目前全市金融贷款余额占GDP比重约58%,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都低于全部贷款增速的近4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支农支小力度有待增强,乡镇及以下金融机构网点不足,除农商行在各主要乡镇设有网点外,农行、邮储及民生村镇等涉农银行,都没有设立网点,导致乡镇金融服务缺乏有效竞争。

2、企业融资方式不宽,涉农服务不强,体系不够健全。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目前天长仅有天大石油管材在香港上市,禾益化学、华盛控股在新三板挂牌,融资的渠道不宽。担保公司担保实力不足,影响金融机构对其担保能力的评价和担保额度,“银行+担保公司+风险补偿+企业”、“企业+担保公司+基金+农户”等新型担保模式缺乏,担保机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目前全市担保公司1家,融资性担保余额3.97亿元。服务“三农”的能力有待提高,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与我市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风险较高

3、信用评价机制滞后,类金融市场不够规范,社会信用状况亟需改善银行对企业评级需要近三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及个体户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提供所需报表,导致信用评级难,难以符合银行放贷条件。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的收集和评定尚未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待推进。类金融机构市场活跃但缺乏规范,小贷、典当行、担保公司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监管政策不一,易产生信贷风险,对本地金融稳定影响极大。社会信用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贷而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惩治不信用行为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部门配合仍然乏力。

三、关于推进金融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1着力强化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县域金融内在活力。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加服务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巩固现有机构网点的基础上,延伸窗口服务;推动邮储银行加快储蓄网点改造。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建设具有天长特色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体系,设立并健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部门。细分企业类型和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管齐下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2、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创造县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引导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全市信贷投放总量均衡增长。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突出“正向激励”,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评价激励办法》,按照“奖励与贡献挂钩”的原则,对金融机构从新增贷存比、新增贷款、信贷资产质量等各个方面实行考核评比,考核名次较好的,不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财政资金、单位存款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不断提高县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促进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扩张。 

3、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高服务县域经济支撑力。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合法运营,支持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转为投资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在担保物、担保方式和管理环节上加快创新,积极争取上级行商品融资、动产融资等新型信贷产品的试点推广,不断拓展土地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新型信贷产品的使用范围。紧抓实体经济融资薄弱环节,加大对中小微和“三农”企业等弱势金融的支持力度,做到“有扶有控、均衡投放”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要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努力培植上市资源,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探索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展资本运作市场。

4、优化信贷生态环境,助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出台政策健全担保体系,放宽担保业准入门槛,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制度,设立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着力提高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不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和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积极增资扩股;加大司法机关执行力度,严厉打击骗贷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金融部门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积极打造统一、高效、覆盖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并共享信息,尽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追求长远而非“一次性”的利益,实现银政企互惠共赢,真正发挥县域金融的软实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