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永丰镇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于2009年,为省政府第一批认定的5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示范区核心有3万亩绿色原粮生产基地,目前,已按照田块方整化、农田园林化、装备现代化、操作机械化、农民组织化、产品绿色化等“八化”要求,初步完成了九个功能区近10万亩土地的规划工作。部分功能区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2012年,该镇荣获“国家级生态镇”称号。示范区内建有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业专家大院,拥有一所国家级职业教育中心,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健全。示范区连续多年实施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中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承担了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致力于水稻超高产攻关和稻麦连作高产攻关。
1、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永丰镇积极争取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项目资金近亿元,用于示范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按照路畅通、树成行、渠成网的标准,升级改造了示范区农田的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几年来,示范区建设水泥路、砂石路、沟渠硬化超百公里,新建大型排灌站1个,泵站12座,完成了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2、突出区域特点,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天长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意见》,突出主导产业格局和核心区绿色原粮生产基地建设;结合美好镇村建设规划,利用城郊地域优势,着重打造集市民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聘请扬州规划设计院专家牵头规划,提高规划档次;按照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了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研基地(彭氏羊业)畜禽规模化养殖区。
3、完善经营体制,提高科技含量。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中。目前,有100亩以上种田大户41户,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土地流转面积达1.6万亩。引导涉农服务主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耕种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当前示范区社会化服务化率达85%以上,机耕、机收、机播率达100%,农业机械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引进了蛋鸡养殖技术全国领先、同行业全国第三的安徽威格尔牧业,积极推动天叶食品、天一鹅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入户示范区。
4、规范合作社运行,提升产业化水平。示范区以村组为单位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技服务组织,现有80%以上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能人带动、大户带动,实现农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以农业龙头企业(安徽天叶食品公司)为依托,实现订单生产,优质粮食全部实现加工转化增值;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配送”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上泊湖”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发展标准低。虽然示范区内有大棚等反季节种植业,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实现高投入高产高效,但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不高。
2、科技成果转化不明显。园区劳动者素质偏低,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技能弱化,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普遍存在培训机会不多、专业知识不足、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同时项目建设缺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
3、生态农业项目落地难。示范区内有国家农科院、皖垦集团、浙江万象集团等企业已洽谈的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项目多个,但受土地建设用地指标的制约,项目落地难。
三、意见和建议
《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示范区创建要具备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等条件。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永丰镇的实际情况,为此建议:
1、提高认识,丰富示范区建设内容。天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目前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化农业道路的关键时期。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不但可以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为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而且也可以为促进农业增效拓宽新渠道。建议该镇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地划分标准化种植、休闲观光等功能分区,科学设计建设周期,合理划分建设阶段,全方位、多层次丰富园区建设内容。
2、加强设施建设,增强示范区承载能力。尽管各级政府对示范区的建设给予扶持,但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高标准要求相比,投入不足。建议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向示范区倾斜,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供电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现有设施,充分发挥设施整体作用。逐步提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所必须的条件,使设备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要求。
3、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建议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需要的粮食、蔬菜、瓜果等高效农业。一是发展设施农业,建议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通过优化设施结构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进驻示范区,重点发展高效、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增强后劲。
4、加强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国家级示范区要求农业科技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运用处于本省或本地区领先地位。建议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抓好对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整体业务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通过与高校合作,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农技人员的指导作用;不断改善农技服务条件,加强农技人员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联系,通过给工资、发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农技人员的技术特长,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
5、创新经营机制,促进示范区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示范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示范区创业。引导示范区农民多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积极推行示范区农民按产业特色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示范区专业服务组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