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09-09 11:09:24 浏览:1772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822,市政协副主席陶承德带领提案委员会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副市长吴振文,市长助理刘江淮陪同参加了调研活动。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永丰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威格尔牧业及大通镇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基地,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市农委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在实地察看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目前已形成“八区、两园、四场”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八区”即规划建设省、市、县、乡四级现代农业示范区8家;“两园”即天翔蔬菜省级蔬菜标准园,绿宝蔬菜滁州市级蔬菜标准园;“四场”即高邮湖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南泥湖天然水产品有限公司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周氏羊业有限公司、天叶食品有限公司2家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

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体系优势凸显。一是以主导产业发展为支撑,保障大宗农作物供给安全。我市先后被列为安徽省水稻小麦优势主导产业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50个粮食高产创建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和先进县。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有机、绿色品牌。全市现有省级、滁州市级、县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19家和20多家;全市农业三品品牌总数达96个,其中有机品牌1个,绿色品牌38个,无公害品牌57个。三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农村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全面提升。中科院、安农大、农科院等涉农单位的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每年形成新技术2套,新品种近百余个,新技术、新成果的更新转化深受农民欢迎。二是优质良种得到全面推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水稻良种选择部颁三级米以上的品种,优质率95%以上。三是实现标准化生产。我市粮食生产严格按省、市标准进行,稻麦标准化生产面积达115万亩。四是强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机耕、机整、机播、机收全面整体推进,机械化率达90%以上,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初步形成。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目前100亩以上种田大户432户,注册家庭农场1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0家,流转面积近28万亩。二是培育壮大发展农民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提高合作社在土地股份、资金互助、劳务、农资购销、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合作能力和组织水平,增强合作社带动效应。三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引导各类涉农服务主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统供、肥料统配统施、机械化耕种及防汛抗旱等全程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二、存在问题

1、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的沟渠路不配套,虽然近两年加大了农田整治。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仍然较少,“碟子塘”、“锯子路”、“撇子沟”比比皆是,保水保肥能力差,已成为制约高产的重要瓶颈因素。

2、设施农业发展滞后。设施农业可以摆脱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的束缚,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实现高投入高产出。但设施农业在我市发展滞后,目前仅在大棚蔬菜生产上有所涉及,其它农产品生产方面基本上得不到实施。

3、劳动者的素质及农技人员的待遇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劳动力“386199现象普遍,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迫在眉睫。同时农技人员也普遍存在待遇低、培训机会少、专业知识不足、视野不开阔等问题,对新形势下如何提供更好的农技服务办法不多,思路不明。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通过整合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农田沟、渠、路等基础设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撑。二是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推广大棚果蔬、喷灌、滴灌等现代设施农业,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三是加大农机装备投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率。四是以农村物联网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蔬菜政策性保险。我市目前蔬菜种植距人均3分地的最低保有量差距甚远,菜篮子60%以上依靠外援,就其瓶颈主要是蔬菜大棚的基础设施投入大,蔬菜余缺调节的市场风险大。建议将蔬菜生产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筹,以降低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风险基金。目前现代农业生产的土地流转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病虫灾害风险及市场风险等都比较大,建议政府建立现代农业生产风险基金,有效规避各方面风险,保障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出台农业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激励机制,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强化新型农民队伍培育,提高农技人员待遇。一是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重点抓好对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整体业务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二是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近年来,通过培训“充电”,基层农技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得到了稳步提升,但福利待遇偏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服务的积极性。为更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建议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意见的通知》(皖农科[2013]26号)文件要求,分步实施,对县以下(不包括县)农业一线工作人员实行在原来工资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级薪级工资,作为岗位津贴,满八年予以固定,确保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事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