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制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人口63万,辖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有农村社区39个,城市社区18个。2012年,滁州市将社区建设与管理纳入县域经济综合考核内容,我市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调整了城市社区布局,改善了办公服务用房,强化了社区队伍以及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城市社区形象。
1、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工作得到加强。强化组织建设,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组;下发了《关于建立市领导、部门联系社区工作制度的通知》,强力推动市直部门与各社区联系帮扶工作。各镇(街)也将社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了必要的保障措施。强化机制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天长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我市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我市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城市社区布局得到合理规划调整。2012年我们按照适应形势、照顾历史、方便群众、适度规模的原则,以河流、水系、道路为界,按3000户、10000人左右的规模,顺利完成了城区社区布局调整,将城市社区由21个减少为18个。社区布局的合理调整,有效地整合了社区资源,提高了社区建设的实效性。
3、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环境有所改善。从2012年起,市财政设立社区建设财政专户,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等设施建设,并采取新房划拨、旧房调剂、选址新建等方法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环境。目前,全市50%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超过500平米,有的甚至达700-1000平米,而且大都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大厅。
4、城市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强化。选优配强工作人员。2012年,我市城市社区顺利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214名社区两委,新一届两委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了12岁,大专学历超过了三分之一。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把社区干部职工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原则上每年至少培训1次,逐步推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支持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种与本职工作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建立社区考评机制。制定了城市社区工作者考评办法,每年组织1-2次部门评社区、社区评部门“双向评议”活动,评议结果纳入部门和社区年度考核,并与人员使用和工资报酬挂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社区自治程度不高。一是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承担着市、街道、相关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成为部门在基层的“腿”,疲于应付各类检查、评比、考核,严重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多是老年人、青少年和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以及志愿者,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参与。
2、城市社区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不丰富。各社区服务内容多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保健、家政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很难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社区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尚未搭建,与社区居民期望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
3、城市社区投入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弱。2012年,政府解决了9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但还有9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没有达到省政府文件要求标准。二是社区工作经费紧缺。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城市社区规模布局调整后,社区工作经费每年调整为4万元,但至今市财政尚未兑现,且“费随事转”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4、城市社区管理制度不优。一是新型社区组织架构未搭建。我市尚未按照滁州市《关于进一步搭建社区工作平台创新社区建设管理的意见》的要求,启动“一委一居一办两站”架构的社区组织新体系建设。二是新型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尚未实行。我市虽然出台了《天长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试行)》,但并未正式启动,亟需做好“定格、定人、定责”工作。
三、意见和建议
1、理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系。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哪些工作是社区必须做的,哪些是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真正赋予社区自治权、协管权。
2、加大城市社区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针对尚未解决办公服务用房的9个社区,采用新房划拨、旧房调剂、选址新建等办法,抓紧进行规划设计,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早日建成使用。可以考虑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经费投入难题,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即:政府财政列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办事处和社区创收一点,驻区单位支持一点,帮扶单位支援一点。建议市财政局按照市委有关文件要求,按标准拨付社区工作经费。
3、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完善社区的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把公共服务、志愿服务、有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经营性服务提供优惠支持。不断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更快捷、更周到的服务,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4、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机制。建议根据滁州市文件规定,搭建“一委一居一办两站”架构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社区为一级网格,以居民小区、楼栋、驻区单位、建设工地等为二级网格,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单元,建立双层网格管理服务机制,网格规模要适宜,明确范围专人负责。可在有条件的社区率先开展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办公服务自动化、信息化,努力实现市、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实现从地图到信息的共通、共融、共享,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