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专栏 > 全体会议

传承千秋史 融入扬州圈

发布时间:2013-02-17 10:43:39 浏览:2807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常委 陈志国

 

天长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如何发掘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特色,一直是有识之士思考和探讨的话题。翻开历史,古城天长传承不断的千年画卷跃然眼前,仔细端详,我们又发现,这幅精彩的画卷与我们身边的千年古城扬州有着割舍不断的关联。天长自秦汉便地属广陵,建县后的唐宋两朝一直是扬州辖地,天长的乡土文化也在此期间逐渐形成。我们和扬州可谓地相连,言相通,人相亲,俗相近,一脉相承,天长的地域文化就是以扬州文化为特色的淮扬文化的一部分。

扬州,我们身边这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曾几度兴衰,但文明发展却传承不断,一度成为中国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及其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方言文化、园林文化、民风民俗、民间手工艺等对我市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说的是扬州话,吃的是扬州菜,听的是扬州戏,天长人到扬州不会有身在异乡的感觉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我们曾是一家人。

近期省长李斌到天长调研后提出天长要以扬州文化特色为基础,打造皖东小扬州。这个提议完全符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也为我市未来特色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就如何传承千秋史,融入扬州圈,我们建议: 

一、在文化发展上传承古扬州

天长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遗留下来许多具有淮扬文化特色历史遗迹,如状元坟,孝子墓、琉璃井、各种石刻、碑刻、建筑遗迹、文化遗址等。然而我们看到,由于保护力度不够,许多遗迹至今仍流落于荒野之上,淹没于市井之中,或因各种建设而遭损毁,没有了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如何展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除了孝文化、天官画、甘露饼等已经申报保护的项目外,还有许多能够展现我市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各种生产、生活、节令喜庆仪式、各类民间艺术等,都值得我们传承和保护。

建议市文化部门在先期排查保护的基础上,制定更详细的方案,落实必要的经费,对这些遗存就地修复保护,或集中收藏展示,留住这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根基。同时建议市政府建立民风民俗展演馆,通过资料、图片、实物、影像、演出等形式,集中展示天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风俗习惯,生活场景,演绎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电视媒体也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历史资源,开辟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栏目,在向民众展示我们的乡土文化风韵的同时还可以保留一部分珍贵的影像资料。教育部门能否将乡土教材引入校园,对在校学生进行民俗传统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风貌,还可以选择性的将天官画、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乡土记忆,培养新的传承人。希望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让这些具有古扬州特色的乡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二、在城市建设上打造小扬州

我们了解到,扬州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每年都有计划性地整修一批古民居和老建筑,并通过考古掘,梳理出了唐、宋及明、清扬州古城的城门、水系、街巷等情况,建成了西门、南门等城门遗址博物馆。同时采取统一规划、政府投入和商业运作并举的方式对东关街2.3平方公里的明清老街区进行整修保护,使东关街成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天长的古城旧貌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唯有一段老城墙得到保护,已成为两河景观的一个亮点,其他可以考虑的,大概只有老西门、老南门地段,虽建筑风貌已改,但基本格局还在,古朴民风犹存。建议规划、建设部门在该地段规划改造过程中,能学习扬州东关街改造的经验,根据其历史风貌及现状,本着适当改造,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街进行整修,并对老街的产业进行选择性规划,使传统老字号得以延续和发展,让老街适当恢复古城的旧貌。

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上,近几年变化很大,特别是红草湖湿地公园和两河公园的建成,改善了天长的人居环境。但我们也看到,不大的景区中有中式园林,也有欧式园艺,有现代风格,也有古典风格,缺乏统一的主题和特色。下一步我市为争创园林城市,还将建设一批街头景点及公园,建议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到我市的文化传统及未来特色化发展的构想和方向,设计时征询对本地历史文化有研究的学者和市民的意见,是否可以借鉴扬州园林的建筑设计风格,扬州园林集南北之大成,也符合我们打造小扬州的思路,很有借鉴意义。同时在新城区建设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合理规划新区的道路和公共设施,留足公益用地,适当控制建筑密度,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保持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三、在产业规划上跟进新扬州

在传统产业上,扬州近年来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并举,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思路,促进了扬州一批传统文化产业的恢复和发展。我市也曾经有许多代表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逐渐衰落。如我们的饮食文化,作为淮扬菜系的一个分支,有许多很有特色的菜肴,市餐饮协会也曾组织开展过传统菜系的传承和创新活动,并推出过“千秋宴”,但这种民间的活动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和推荐,很难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再比如我们的戏曲文化,天长的扬剧演出水平曾在东南地区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力,这也最能够体现我市文化特色,但这些年受现代娱乐业的影响早已风光不再,优秀人才流失殆尽,后备力量基本断层,虽然还有一些民间的演出,但其水平和鼎盛时期已不能同日而语。还有我们许多民间老字号、手工艺,也都渐渐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这些传统文化产业的衰落与消亡也使得我们的这个城市渐渐失去了自己本有的特色和风格,令人惋惜。建议宣传、文化部门对我市的传统文化产业进行必要的梳理,政府对一些能够反映我们地域特色的产业在规划、税收及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使这些产业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使我们这个彰显淮扬文化特色的城市古今相通,形神兼备。

在现代工业发展上,扬州的汽车、造船、机械、化工及一批新兴产业近年来快速崛起,这也给我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扬州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以新闻传媒、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玩具生产、乐器制造、文博会展、文化娱乐等为主体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这些产业在我市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基础。我们如何跟进扬州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如何做大做强自己的文化产业,打造我市文化产业特色品牌?扬州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据了解,已经有部分扬州企业瞄准我市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前来投资,我市不少企业也和扬州的一些大型企业主动接洽,寻求合作机会。建议经信、宣传部门因势利导,及时掌握扬州及各县市区发展的新动向,在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上调整到位,促进我市和扬州各地在产业上的更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四、在区域合作上对接大扬州

尽管我们和扬州近在咫尺,且有相通的文化渊源,近年来也有许多发展中的合作和交流,但由于行政区划上的限制,政府间系统性、实质性、深层次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在这方面,我们天长应该更主动地做一点工作。

扬州有六个县市区,在合作机制的建立上,我们设想能否搭建一个6+1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比如搞一个合作论坛,每年定一个主题,邀请合作方相关领导、企业家及学者进行探讨交流,以增进友谊,寻找合作空间。可以发挥我们和扬州各县市区人大、政协间的传统友谊,先务虚,后务实。也可以先和邻近地区进行双向合作,再考虑和其他地区实现多向合作。同时我们要研究扬州的各项政策,在政策环境上向扬州靠近,为企业间跨地区合作提供便利;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产业特色和扬州未来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为企业寻找合作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实现通信、特别是交通上的无缝对接,在地域环境上实现一体化;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更要加强交流,通过交流,形成区域间的经济聚集和互补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提高我们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纵观国内外发展现状,准确定位、发挥特色,地区合作、共同发展是基本趋势。天长和扬州,无论是在地域文化、民间交流,还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都有得天独厚的合作优势。我们希望通过在文化发展上传承古扬州,在城市建设上打造小扬州,在产业规划上跟进新扬州,在区域合作上对接大扬州,探索一条具有天长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为天长千年秀美画卷再增添新的一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