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黄志贵
社区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平台,也是政府行政的神经末梢。社区管理,特别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滁州市政府将社区建设与管理纳入县域经济综合考核内容,我市市委、市政府也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社区布局得到了合理规划调整,社区队伍建设得到了强化,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相关配套设施得到了有效保障,社会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随着我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
1、社会对社区的关注、支持、认同不够。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在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方面做得不多,导致社区过分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各个职能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工作,社区承担任务多,难以创新开展工作。第三,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参与,对社区活动不了解、不主动,致使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
2、社区对居民的管理、服务、帮扶不够。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内容也多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社区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保健、家政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很难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社区新型服务业尚未形成。社区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做的不够,偏重发展有形的、物质性的并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服务业态,而忽视发展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服务业态。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基本没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3、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基础性建设不够。尽管近年来社区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但社区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新时期新要求;人员待遇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上涨的物价相比,收入偏低,造成社区干部生活压力大,思想顾虑多,工作不安心。另外社区基础性建设仍然较弱。虽然政府通过调剂房产、划拨土地新建等办法解决了部分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但还有一半以上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没有达到省政府文件要求标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但有成功的先例可借鉴。浙江省宁波市及我省的铜陵市,通过强化机制创新,坚持项目带动,细化推进路径,促进协作联动的方式,采取“以社会服务为主,政府购买服务及公益组织志愿服务为辅”的措施,坚持由“管理”到“服务”,由“稳控”到“疏导”的方针,有效地推动了社区建设,增强了社区的服务功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宁波、铜陵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市学习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夯实基础,畅通渠道,推动社区社会化管理
一是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建立一支由社区工作者、墙门楼道小组长和社区热心群众组成的和谐促进员队伍,承担信息采集员、宣传教育员、矛盾调解员、社区服务员、社会监督员等“五员”职责。二是搭建社会管理虚拟平台。建立信息平台,综合全市实有人口管理、场所行业管理、社会资源管理、消防管理、交通道路管理等,实现从地图到信息的共通、共融、共享,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三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整合纪检、综治、公安、司法、民政、社保等部门力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基层接访,建设街道、社区“社情民意接待站”,开展“组团式、零距离”服务。
二、依法依规,循序渐进,逐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
一是完善社区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自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聘请专家开展“菜单式”培训,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加快社区工作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型。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和支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加速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进程。
三、培育发展,积极引导,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
一是打造求助服务中心。建立居民求助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家政、维修、保健、护理、购物、交通等多种服务。二是构建社区居家服务模式。引入精神养老服务,建立社区日托中心,引导社会组织通过“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模式,为高龄、独居老人、生活困难人群、残疾人等提供社会服务,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居家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卫生医疗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1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目标。
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社区居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托、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的良好局面一定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明友善、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风尚一定会得到发扬光大,建设美丽、和谐、文明、幸福天长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