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专栏 > 全体会议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13-02-17 10:30:08 浏览:1765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委员 曹文香

 

目前,全市共有娱乐场所歌舞厅20家、印刷企业100家、电影城2家、文化从业人员近8万人,文化服务业作为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产业正不断壮大,玩具、画架、调色板、古筝、古琴及室内外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用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天长“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末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助推天长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从天长实际来看,文化产业发展尚处在初始阶段。存在着“小、散、低、弱”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牌意识不强、产品档次低、生产经营能力弱,缺乏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待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上,也存在着思路不够清晰、政策不够配套、机制不够灵活、措施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天长文化产业在无序中自由发展,严重影响着全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针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就如何挖掘天长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打造以天长地久为代表的爱情文化。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所塑造的天长地久品牌可谓是人尽皆知。另外成语“金屋藏娇”,“娇”特指陈阿娇,原籍安徽天长人,与汉武帝刘彻青梅竹马,后嫁与刘彻,成为刘彻第一任皇后。据记载,现存描写孝武陈皇后的诗词有70多首。这些名句和成语都与天长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建议市政府依托金牛湖天长地久文化创意基地,开展“天长地久爱情博览会”等活动,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打造“天长地久”品牌,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推介天长文化,全面提高天长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打造以朱寿昌为代表的孝亲文化。建议充分挖掘利用好孝亲文化资源,把孝亲文化做成文化产业。成立民间孝亲文化研究会,注册“天”字牌“孝行天下”商标,传唱孝子歌,制作“孝行天下”动漫,推介一到两件孝亲文化产品,积极谋划“中国天长孝亲文化艺术节”,打造“孝亲”文化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由政府牵头开展孝亲文化招商活动,做到边开发、边发展,谁开发、谁受益,努力把孝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打造以淮扬菜系为代表的餐饮文化。多年来,天长餐饮商会立足行业特点,加强餐饮文化品牌建设,其中千秋宴已被省烹饪协会评定为“安徽名宴”,但推广力度不够。建议市政府以李隆基的诗句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寿觞”为依托,结合现代千秋宴特色,深入挖掘、推陈出新,积极利用千秋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宣传天长,让天长餐饮文化享誉全国。

四、打造以天长、万寿、仁和为代表的地名文化。地名文化是丰富地域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展示地区形象、扩大对外影响,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无形力量和重要支撑力。地名文化既可以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我市的镇村地名中,有许多体现社会精神品质,优良传统风俗和丰厚文化内涵的,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名,值得挖掘、传承和弘扬。建议市文化部门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民间文化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开展《地名文化释义》考证、编撰工作,积极开发以地名文化为核心的地名产品。

五、打造以历史文化遗存、高邮湖风光、红草湖湿地公园、两河景观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建议将旅游发展规划中,已经开发完好的旅游项目进行打包,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打造“皖东小扬州”,谋划精品一日游路线,让“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到天长走一走”享誉全国。可借鉴南京梅花山的发展模式,对金集杨捷将军墓进行开发,重修神道,广植桃树。南京有梅花,我们可以有桃花,春天,踏春赏花,凭吊历史遗迹;夏天,举办采摘节,看桃、摘桃、吃桃,既创新了旅游方式,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借助木工工具、环形玉龙、龟驮凤鸟铜灯、漆器七子奁等出土文物,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天长特色旅游产品。要对天官画、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打造,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制作年历、玻璃刻花等。

六、打造以扬剧为代表的天长地方戏曲文化。盛行于苏中、苏北和安徽天长一带的扬剧,撷取长江的浩瀚,吸收运河的灵秀,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已根植于天长这片沃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随着人们的怀旧心理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扬剧正在重新焕发出她的艺术光华。现在每天傍晚,都有很多市民自发地聚集在情人桥下,自拉自唱,证明了天长人对扬剧的热爱和痴迷。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加以推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让扬剧为代表的天长地方戏曲文化重放光彩。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之举。要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要建立天长文化产业协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建立健全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门类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