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专栏 > 全体会议

关于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1-05-10 11:15:22 浏览:1492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委员  吴庆宝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富民强市的“三大工程”之一予以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通过我们对部分镇、村的调查发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生产的基础设施脆弱。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几年虽然有些小旱小涝,但总的来说没有特大的旱涝灾害,因此,天长的农业连年丰收。正是因为年年风调雨顺,人们忽视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兴建和配套建设。前不久,市政协组织农林界政协委员视察了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视察后一致认为:“排灌站常年失修,带病作业”、“当家塘严重淤塞,已不当家”、“圩区涵闸斗门严重老化”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一旦发生重大旱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不足。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在2006年有了镇村建设统一规划,但经过撤乡并村,由371个行政村合并为182个。原有规划格调单一,中心村缺少详规,致使建设无序,造成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土地达不到集约利用。编制新农村建设详规已是当务之急。

三、村“两委”干部队伍老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承担了辛勤而繁重的工作。据我们调研的几个镇统计,村干正职平均年龄在53岁以上,副职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且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为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很少。目前村干的月工资正职655元,副职524元,加上津贴正职年薪不足万元,副职年薪不足8千元。并村后他们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但工资未涨。在农村集镇社区工作的干部,工作量更是超过其他村的干部,但工资报酬仍和其它村一样,显然不够合理。一个村干部反映:“现在建筑工地小工一天工资100多元,我们一心为了党,就怕老了无人养。”目前村干最大的困惑是养老保险,希望政府能按实际工龄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养老保险金的上交额度。由于农村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都外出务工经商了,能够留在农村真正务农的人数极少,这就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培养后备村干,已是各级党委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公共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我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养护问题越来越突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场地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等,仅靠村级组织投资是很难建成的。全市大多村都负债,公共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筹资筹劳来解决。而上级对“一事一议”有严格规定,每年人均筹资不超过15元,按照这个标准,每村只有几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且不少农户对“一事一议”积极性不高。缺少资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由于管理养护资金严重不足,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如村村通公路和高岗区的当家塘的养护工作几乎没有做。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一、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千方百计解决“百米冲刺”问题

现在国家不断增加投入,基本上解决了大江大河大湖和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问题。但全市农村中近一万面当家塘严重淤塞,不能当家。330座大小排灌站有90%以上兴建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均属于“老弱病残”,有的排灌站还是五十年代所谓“苏修”的电动机。这些设备高能耗、低效率,早该淘汰。圩区还有不少涵闸斗门是五、六十年代的,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很难保证不出问题。以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有人将之比喻为人体的“喷门炎”。如再不及时解决,将会病变为“喷门癌”,后果十分严重。还有人将解决这三大问题比作马拉松赛跑中的最后百米冲刺。因为国家投入将大的水利工程都做好了,这百米冲刺的问题如不下决心解决,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就难以发挥出效益。我们高兴地看到,市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泵站建设列为重点工程。为切实解决“百米冲刺”问题,建议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搞好治理规划。根据撤乡并村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对大大小小的国有、集体排灌站和当家塘进行科学规划和功能定位,该扩大的扩大,该报废的报废,该重修的重修。二是加大投入。我个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机电站、当家塘和圩区涵闸要彻底解决问题,至少需要一到二亿元的资金。能不能通过上报项目解决一些,农民一事一议解决一些,市、镇二级财政扛大头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我市的财政收入去年已超过15亿元,到“十二五”末,将要达到50亿元。政府每年花2-3千万元搞水利,还是能拿得出的。建议市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划拨专款,切块预算。这样才能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兴水利强基础”落到实处。三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种植的农田水利建设要优先给予立项扶持。今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不应洒毛毛雨,要跟着项目走,完成了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

二、搞好新农村建设详规,规范新农村建设行为

要按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是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破解二元格局的切入点。鉴于我市撤乡并村以后,村级规模扩大的实际情况,应该着手对2006年编制的规划进行重新调整和修编。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以城市为依托,以集镇为中心,逐步形成辐射状的村庄群。这样既能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社区的封闭管理,又能有效解决农村社会治安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新农村规划经费应由市、镇二级财政统筹解决。要鼓励农民入住集镇和新农村小区。凡是放弃宅基地到集镇、新农村小区入住的农民,可以制定措施给予奖补。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鉴于目前我市村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报酬较低、后备干部不足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第一、适时调整村干的工资待遇,完善村干部的养老政策,提高养老金标准。第二、出台政策,激励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回村大显身手。各级党组织要把培养村干部接班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有培养前途的农村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加强培养和教育,使其早日成长接班。与此同时,建议市委组织部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力度,使更多有志青年到村里担当领导职务,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第三、要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充分发挥三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努力提高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市镇二级领导干部联系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制度,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对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的市直机关单位,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严格年度考核,对帮扶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无所作为的要进行问责追究。

四、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搞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目前尚未配套设施,市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投入。目前城市建设的投资逐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市、镇二级政府都应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市财政年度按排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不宜撒胡椒面,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集中有限资金,每年安排一些重点村进行重点建设,安排面上的资金要跟着重点项目走,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建议根据情况,实施村民议事制,创新筹资与基础设施配套管护机制,使之尽快出成果,出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