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专栏 > 全体会议

强化引导与服务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11-05-10 11:13:31 浏览:1477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常委  祁建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6685户,当年新增2880户;私营企业3143户,当年新增668户,其增幅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5%;实现税收11.35亿元,占工商税收的82.3%,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3.2%。“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纳税从2006年的3.9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1.35亿元,增长2.9倍,税收贡献率从68.3%上升到73.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少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子不大。近年来,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市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严峻考验。一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产业呈现萎缩状态。如玩具产业,多年来主导产品仍然是长毛绒玩具,产品大都档次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差。二是行业整合不力,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市电缆行业和电子行业经过多年发展,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行业内企业众多,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由于高新技术应用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个行业仍旧是粗放型增长模式,基本停留在低端加工阶段,产品更新换代慢,名牌产品少,未能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三是传统产业工业装备技术水平低。工业设备趋于老化,技术落后日趋严重。在全部设备中,大都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为数不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偏低,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只有24.1%。四是高耗能、有污染的行业仍占相当比重。高能耗、有污染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工、医药等行业,随着节能减排任务的加重,这部分企业必将因环保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效益不断降低。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近几年我市光伏、纳米锂电池、太阳能、核电工业配套产品等新兴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其规模和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小。二是在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上还未涉足或刚刚起步。

三、不少企业家对加快发展的信心不足。造成企业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少数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据反映,一些中小企业去相关部门办事,常常听到工作人员说出“你能和天大比吗?”如此雷人言语。有的部门无论大小事务,非要企业法人代表到场不可,如不到场就认为是不给面子,办事推诿、扯皮。更有少数手中握有实权的股级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有的给了好处也不办事。企业老板敢怒不敢言。二是去年四季度,在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下,对工业企业采取了拉闸限电的措施,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近几年房地产业持续飙升,使得我市部分制造企业纷纷兼营房地产开发。由于投资房地产获利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大量投资包括民间资本纷纷转入房地产业,这无疑使得缺少资金的工业企业更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本扩大再生产,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市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形同虚设。除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其他领导很少到所联系的企业调研,更谈不上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

四、表彰奖励的考核体系不够科学。目前我市的评优表彰办法不分性质,不分行业,将一、二、三产业的企业用同一指标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不仅严重滞后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挫伤了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产、三产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议将“工业强市”、“全民创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这十分符合我市市情。现在我市民营经济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十字路口”。“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强化引导与服务,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建议:

一、出台政策,强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把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耗小、污染少的项目,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尽快出台关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性意见,并根据指导性意见,制定出若干优惠政策,如对发展新兴产业的奖励政策,对入库税金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中小企业的奖励政策等等,鼓励和扶持各类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要合理分配电力资源。建议将用电量细化到每个企业,进行总量控制。用电指标不能搞一刀切,适当向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倾斜。对高耗能企业要限制用电,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二、强化指导与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领导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领导组下设由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论证机构,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新上的项目进行论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导组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帮助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分工,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如吉阳新能源、天康锂电池),实行市级主要领导领衔帮办制。市几个班子领导所联系的企业或重大项目一旦确定,不要随意变动。要建立制度,对领导干部下企业调研走访和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天数、次数作出具体规定。要切实打消部分领导担心去企业多了,有不廉洁之嫌的顾虑,使联系领导能根据企业需求,协调好企业与各部门关系,有重点地解决一些难点问题,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对招商引资及本土企业的重大项目,要成立帮办中心,市级领导挂牌帮办,相关部门也要改变坐等上门办事的做法,主动跟进,上门服务。市政府分管领导要敢于为企业发展承担责任。要下决心解决为企业服务的“中梗阻”问题。一是对掌握实权的中层干部实行定期轮岗和竞争上岗。二是强化监督管理。近年来,仪征市通过完善机制、优化手段、实时监督,有效地破除了“中梗阻”和“末稍坏死”现象。他们将全市10个乡镇和60多个党政部门的网站与仪征市政府网站共同组成一个互相连通、资源共享的大型政府网络群,并规定部门一把手上线回帖,打造24小时网上政府,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受理。此外,仪征市还强化对服务部门的电子监督,形成动态监督体系。每个服务窗口都安装有摄像头,对为企业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此基础上,每年还组织开展对服务部门进行民主测评和考评,形成了“网上受理、电子监控、组织考评”工作机制。仪征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规范收费行为。仪征市按照“统一标准、一票预收、定时分割”的办法,对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7项服务性收费统一由行政服务中心结算窗口收取,切实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建议市政府安排人员前往仪征市考察学习,规范我市的收费行为。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议在对各类企业的表彰奖励的考核中,一产、三产要与第二产业分开,房地产业要与制造业分开考核。根据天长的实际情况,建议第二产业通过考核排定十强、二十强、三十强企业,一、三产业排定十强。入选标准应根据不同产业设定。对扩张快、税收增幅大的中小企业要单独设立奖项。同时还要设立创业奖,以促进全民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一、二、三产业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