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突出重点 科学规划 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1-01-27 16:03:25 浏览:2019 次
【字体大小: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1230,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农林界部分政协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察看了张铺镇魏桥水库除险加固和杨村镇腰庄圩大堤加固等工程。座谈会上,委员们听取了市水利局负责同志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通报,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副市长刘正田应邀参加座谈会并讲话。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拓展筹资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初步构筑了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使我市水利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近几年,我市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水利项目资金,完成了29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今年安排的9座小型水库除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二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项目得到落实。2009年,我市争取了省水利厅重点县工程项目。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省扶持资金2630万元。该项目正在顺利实施中,竣工后可使10万亩农田受益,其中大通镇四湖冲项目可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

三是二峰中型灌区节水配套项目顺利实施。二峰灌区作为我市最大的提水灌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修缮,在水利部门的努力下,已列入国家项目,并于201010月开工,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

四是水利冬修工作全面铺开。入冬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地以堤防加固、沟渠整治、农田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截止12月底,全市共投入资金2200万元,完成开工工程418处,完成土方385万方,占计划总任务的94%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视察和座谈情况来看,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重视程度高、资金投入大、重点项目多、工程质量好”这四大特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委员们对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排灌站设备破损不堪。全市330座排灌站90%以上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有的还是五十年代所谓“苏修”的电动机,主要设备严重老化损毁。“耗能高、故障多、效率低、不安全”是目前大多数机电排灌站的共性问题。由于许多排灌站机房破损,加之渠道淤塞,导致灌区面积日趋萎缩。

二是当家塘淤塞不能当家。目前我市现有大大小小当家塘1万多面。自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挑塘泥垩田、塘坝清淤工作几乎绝迹。由于当家塘严重淤塞失修,蓄水量逐年减少,使高岗地区的抗旱能力不断下降。群众形象地说“塘埂象锯子、蓄水象碟子”,总之,当家塘不当家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是圩区涵闸严重老化。圩区和水库渠道大部分放水涵、节制闸等建筑物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损坏,部分建筑物钢筋裸露、启闭设备失灵、闸门破碎,有的甚至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不能启动。圩区大堤下的涵闸斗门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破损严重,在抗旱中很难发挥作用,在防汛中则是安全隐患。

四是农田水利管理工作薄弱。一方面,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水利管理范围扩大了,但多数镇(街道)只有一名水利技术员,个别镇至今没有水利技术员,很难管理好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另一方面,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呈现出“多渠道投入、多主体建设、多形式管理”的新格局,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加之管护职责不明确,使得一些工程管理不够规范,建设标准较低,工程质量不高。

三、关于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排灌站“老弱病残“、当家塘“不能当家”等问题,有人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喷门炎”,如再不及时解决,将会病变为“喷门癌”,这不仅是水利部门和各镇(街道)党委、政府的心腹之患,也是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人将解决这几个问题比着马拉松赛跑中的最后一百米冲刺。因为这“百米冲刺”问题,如不痛下决心解决,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大江、大河、大湖、大库的重点工程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有水提不上、有涝排不出,只能望而兴叹。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将“大兴水利强基础”作为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列入民生工程,下决心将“百米冲刺”的几大问题解决好。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撤乡并村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按区域和水系,对大大小小的国有、集体的排灌站、当家塘和涵闸斗门进行科学规划和功能定位,该扩大的扩大,该报废的报废,该重建的重建。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使排灌站、当家塘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1、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和省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资金。我们要抢抓国家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对我市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争每年都有国家、省级投资项目落户天长。

2、建立重点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初步估算,在“十二五”期间彻底解决机电站、当家塘和圩区涵闸问题,至少需要二亿元资金。所需资金建议由市级财政扛大头,地方财政适度投入,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预算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长。

3、科学实施扶持政策。凡需要“一事一议”的小型水利工程,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把决策权交给农民群众,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当家塘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水利配套工程的,建议政府优先安排。今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可以采取项目奖补的办法运作,不撒胡椒面,使有限的扶持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强化监管,注重质量。水利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凡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按照基本建设项目运作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廉政责任制。小型项目必须明确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验收等各个环节抓起,严把质量关。对以奖代补重点工程,严格做到完工一处、验收一处,验收后才能拨付资金。对在建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要建立文字档案,由相关人员签字,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四、落实人员,明确责任。撤乡并村区划调整后,我市各个镇及街道的水利管理范围更大了,但水利技术专业人员只有1人。水利技术员除固定工资外,且福利待遇较低,严重影响了水利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强化基础水利建设工作,建议成立各镇(街道)水利站,负责人由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兼任。水利站人员视其镇(街道)国土面积大小核定编制,所有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和公开招聘的方式。应聘的水利人员的福利待遇由各镇(街道)参照各自标准统筹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