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人情缘何变成了债

发布时间:2006-02-20 11:43:13 浏览:1486 次
【字体大小: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遇到喜庆之事,邀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享欢乐,亦属人之常情。但并非有喜必喝酒,有庆必送礼。出份子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里,掺和了过多的经济成分———似乎不送礼不足以表达感情,礼物越厚说明感情越深,这种“人情”让人叫苦不迭。
  不久前,笔者对安徽省天长市部分乡镇29户农民人情消费情况的调查显示,一年人情消费在千元以下的有4户,占13.8%;1000元至2000元的有19户,占65.5%;2000元以上的有6户,占20.7%。农村原本美好的礼尚往来的风气,正在异化成“人情债”,已经被金钱所强化。
  人情消费愈演愈烈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每逢红白喜事、生日、满月、贺寿、乔迁、升学、参军等等,均要设宴摆酒,大搞排场,送礼名目逐年增多,可谓五花八门。
  礼金数额越来越大。大小喜事,100元不算少,500元不算多。同时,礼金的多少也沦为衡量感情厚薄、关系深浅的砝码。
  大操大办之风盛行。红白喜事盲目操办,讲排场、比阔气。特别是在宴席操办上,少则几十桌,多则上百桌,而且宴席档次也越来越高,仅宴席一项花费,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不少人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就借款。
  产生原因受“一家有喜,众人送礼”的传统习俗影响。农民生活方式和交往观念仍然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上,认为感情和送礼的规模成正比。这使得在新形势下,婚丧嫁娶仪式向更大规模扩展,送礼规模不断上升。人情消费依然是农民负担中惯性最强、治理难度最大的沉疴。
  攀比心理是造成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许多村民把客人和礼金的多少视为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的标准,于是不顾自己经济实际,平时四处凑份子、送人情,遇到自己头上,好制造“轰动效应”,无形中助长了大操大办不良风气的蔓延。
  盲从心理做怪。有的村民手头不宽裕,本来也想勤俭办事,可是看到别人大操大办,担心不搞隆重些会遭人耻笑,在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只好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东借西凑办红白喜事,违心地随波逐流。
  占便宜心理较为普遍,形成恶性循环。有部分村民认为,自己经常凑份子、送大礼,欠自己情分的人较多,轮到自己有红白喜事便想趁机“回收”资金,导致部分村民有意把小事当大事办,没事找事地巧立名目来收礼。
  如何消除“人情债”
  一、加强宣传。各地要利用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村民会议等渠道向广大农民宣传削减人情消费、简化婚丧仪式的必要性。
  二、树立典型。利用农民的模仿心理和农村的大户效应,说服比较富裕、威望较高的农户以及党政干部等推行和宣传新式仪式和送礼标准,做好年轻人的工作,使他们崇尚现代的仪式,抛弃盲目攀比的心理。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新的生活观念和交往观念,塑造具有现代生活观念的新型农民。
  四、切实采取措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可以考虑提取农村公共娱乐基金,在需要的地区恢复露天电影的放映;组织群众进行自娱自乐的联谊活动,鼓励民间非商业性团体的演出活动。在演出内容中,提倡现代生活和交往方式,启发群众对传统交往方式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农村观念的现代化。
  五、制定移风易俗方面的《村民文明公约》。号召村民自觉做到“三不”:不铺张浪费、不收高额礼金、不搞大型宴席。同时,提倡大事小办、小事不办,尽量做到不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营造“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钱福美)刊载于  2006-02-20 《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