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决策部署,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天长市政协部分委员和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赴全国应急管理先进县市的江苏省如东县、浙江省慈溪市、浙江省东阳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外地怎么看”——先进经验
此次考察,征询了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和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的建议,考察地均为江浙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单位。其中,金华市是2024年应急管理部“全国各级应急指挥部建设现场会”的举办地,标志着该市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运行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宁波市是2024年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的举办地,该市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南通市作为江苏省基层灾害应对工作试点地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获江苏省政府表彰,制定的企业安全规范被江苏省应急管理厅推广至全省。
1、因地制宜,实用为本
南通市如东县应急局,因指挥中心场地有限,难以纳入联合进驻席位,重点加强移动指挥系统建设,投入389万元购置中型通信指挥车,遇有各类灾害事故时,通信指挥车可直插现场,打通了现场与部省市的通信直达链路,指挥大厅充当现场指挥的数据源,提供信息支援与辅助决策。
2、多位一体,协同联合
宁波市慈溪市应急局,因宁波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较为全面,基层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大,实现了多领域多场景监测、监控数据资源一屏显示,重点加强了指挥中心线上功能融合和业务联动,遇有情况可随时调动临近单位协同处置。
3、应消合体,基层发力
金华市东阳市应急局,建有完善的基层应急消防站所,专职消防队编制足、装备全,在应急和消防的双重领导下精准发力,各类隐患消除力度大、效果好,应急指挥中心侧重建设软件平台,集成十多项功能应用,多部门多领域联合驻守、深度协作。
二、“天长怎么干”——意见建议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构想
本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以应急管理部、厅两级印发的《县级应急指挥部建设清单》和《安徽省市县(区)应急指挥中心专项建设指南》为依据,建强“必建”项、慎建“按需”项、严控“可选”项,凡是上级明确要求或属于“地基”功能的,必须不打折扣落实标准,凡是上级未作要求或可依托上级平台、利用现有系统的,坚决不搞重复建设。
1、坚持统一标准,聚焦核心能力建设
严格落实上级部署:遵循应急管理部统一要求,原则上采用部、省统建系统,非必要不进行定制化软件开发,防止资源浪费和系统割裂。夯实硬件基础支撑:重点投入场所规范化改造、通信保障设备、移动指挥装备(如指挥车、无人机、单兵等)等核心硬件能力建设。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充分引接汇聚各部门、各领域已有的监测、感知、监控等数据资源,破除信息孤岛。预留系统升级空间:在硬件配置上预留充分冗余和接口,确保能顺畅支撑未来上级系统的升级拓展。
2、探索构建本地化高效指挥体系
借鉴“1618”体系精髓:深入研究慈溪市“1618”指挥救援体系(应急指挥部“1+6”:1名指挥员+综合、信息、专业、行动、通信、控制6个席位;现场指挥部“1+8”:1名总指挥+综合协调、抢险救援、通信保障、宣传引导、救灾救助、医疗救治、秩序管控、应急专家8个组)。建立符合市情的机制:待我市指挥中心建成后,结合本地灾害风险特点和应急需求,探索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与运行机制。
3、打造贯通末端的指挥通信网络
日常调度依托专网:利用专网视频系统,构建连接市直部门、乡镇(街道)、园区、重点企业等单位的日常指挥调度通道。应急现场直达末端:突发事件处置时,主要依托小型通信指挥车作为前沿枢纽,综合运用无人机、移动单兵、布控球、370MHz窄带通信终端等装备,确保指挥指令和现场信息能够穿透“最后一公里”,直达救援处置末端。
(二)协力推进常态化应急管理工作
2019年应急管理局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较大生产安全亡人事故仅2024年1起,一般生产安全亡人事故年均小于1起、死亡少于1人。随着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安全生产隐患风险必定逐步升高,常态化应急管理工作亟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水平。
1、切实发挥应急指挥中心功效
日常运行管理:由应急管理局牵头负责,加强信息处理、通信保障、技术保障能力建设,保持7×24小时值守,确保对上对下联络畅通、系统平台运行稳定、监测感知即时显示,对全市各重点场所、设施、工程、道路情况实时情况一目了然。特殊时期响应:在防汛、防台、极端雨雪天气等特殊时期,启动联合值守,公安、消防、气象、水利、住建、城管等部门进驻值守,遇有情况一体协作、联合应对。
2、提升各级各部门协作合力
加大宣传培训: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列入普法宣传,各级各部门利用乡村广播、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场景时节多手段协力推动,让“人人懂安全”就像“人人懂交通法规”一样普及;业务部门发挥好指导服务作用,指导督促企业、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单位,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能力培训、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实战化预案演练,大力弘扬全社会安全共治理念。筑牢基层基础:着力解决各镇(街)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配备少、兼职业务多、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提高前端风险感知、执法检查、应急处置等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应急力量建设:鼓励各镇(街)探索建立具备综合救援能力的专(兼)职队伍,确保2024年国债项目配发的装备不闲置、用得上,大力加强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强化其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领域的初期响应和辅助救援能力。
3、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落实人防投入:鼓励地理位置邻近或生产工艺相似的小微企业联合聘任安全专家或专职安全员,既可结合企业实际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隐患排查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又可有效分摊成本,减轻单个企业负担。提高技防基础:鼓励本地企业学习江浙企业先进安全管理经验,切实增强安全意识,主动在人防、技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推动安全生产领域AI监测预警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杜绝上热下冷的情况,切实改变企业“嘴上重视、行动忽视”的现象,从严、从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引导社会参与社会应急力量建设
加强对社会应急力量先进事迹和贡献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赞助、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塑造企业对社会应急力量的支持是“既守护了自己、又守护了别人”的崇高善举,推动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和水平。
三、结语
本次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深刻感受到其在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面的前瞻理念、务实举措和显著成效。其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先进的科技赋能手段、高效的协同指挥机制以及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为我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下一步,建议充分吸收考察成果,紧密结合本市灾害风险特点与实际需求,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并着力补强基层应急管理短板,全面提升我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高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