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民宗委 社法委
5月29日,市政协民族宗教台侨属委员会、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卢金堂、杨朝晖的带领下,调研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委员们实地察看了汊涧敬老院、汊涧镇日间照料中心和天长街道同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民政局负责同志关于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通报。委员们在实地察看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60周岁以上老人已达13.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1.1%,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老龄化,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服务模式,初步构建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服务网络基础初步形成。全市现有农村敬老院16所,建设床位1800余张;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90张;民办养老机构13家,床位1600余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4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个;助老服务站97个;农村幸福院68个。
医养结合模式有效推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契约式”服务机制。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设立20家养老机构医务室,派驻医护人员,开展诊疗巡查工作。建成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金太阳医院。全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已达21家。
居家养老方式不断完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居家养老的低收入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精神慰藉等服务,并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方式。今年,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进行扩面,将重点优抚对象、独居、空巢、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人纳入补贴范围。
二、存在问题
养老规划引领滞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中长期规划。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由民政部门主管,但涉及部门多,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设用地指标不多,社区配建面积不足。养老服务业虽兼具公益性,但很难得到划拨土地,企业购买土地投入较大。根据省政府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应按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20至30㎡、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每百户15至20㎡的标准配套建设,我市配建率不到60%。
社会力量明显不足,服务队伍能力不强。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是投资大;入住率低,不到30%;建设质量要求高,需不断投入。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年龄较大,只会最基本的生活照料,不能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养老服务人员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累,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做。
三、意见建议
编制养老服务规划。根据老龄人口数量和养老需求,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布局、规模、档次、服务范围以及资金保障、用地安排等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时,要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应按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20至30㎡、已建成住宅小区每百户15至20㎡的标准配套建设。修编村庄布点和镇村建设规划时,在人口聚集地、中心村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养老机构用地、社区养老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养老设施用地性质要明确。养老服务设施需单独安排用地的,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涉及新增建设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总规和城乡规划的,优先安排土地指标。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营利性养老机构,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地。农村兴办的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完善养老服务制度。把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配套设施建设范围,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依法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加快公建养老机构改革,推进公建民营,引导社会力量投向养老产业。建立从业人员待遇保障机制。
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建立社区智慧养老互联网+平台,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强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优化养老服务环境。民政、发改、规建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各司其职。相关部门要为投资者办理手续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并切实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人社、卫计部门要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务室或合作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推进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于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
建立养老服务队伍。注重人才培养,可依托大中专院校和养老机构等,建立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对养老护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保证持证上岗率达100%。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力量,组织志愿者开展为老服务。鼓励有特长的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专项服务,推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