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近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毕玲的带领下,调研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调研组一行实地视察了市图书馆、文化馆、永丰镇综合文化站、铜城镇综合文化站,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文广新局主要负责同志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的通报。委员们在实地察看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我市被确定为滁州市唯一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并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
1、加强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市图书馆大楼共投资4500万元,建筑面积10640平方米,每年接待读者数十万人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市博物馆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争取上级资金100多万元,对二楼展厅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市文化馆增设了钢琴室、舞蹈室、书画室、多功能厅等场所。全市15个镇(街)都建成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其中国家一级文化站10个。
2、重视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彩。每年举办春节文艺晚会,为每个行政村提供文艺演出,宣传天长的传统文化。市图书馆创办“千秋大讲堂”节目,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开坛讲座,内容涉及文学、书法、医学、企业管理等方面,被誉为天长的“百家讲坛”。成立京剧票友协会,扬剧票友协会,老年腰鼓队,文化志愿者合唱团等协会,培育民间文艺团体。汊涧小学编演的舞蹈《开往春天的校车》在安徽省六一少儿文艺演出中荣获一等奖。
3、保护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编撰完成《天长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荣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新发现文物点94处,新增天长市文物保护单位7处。投资100万元对地处井亭村的杨捷将军墓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前期整理工作。龙岗村被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民俗《天长孝文化》、民间美术《天官画》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2013年春节,《天官画》入展安徽画廊,引起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提升了我市文化工作的知名度。
4、坚持特色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拓展。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各行政村均配备了共享工程相关设备,实现了信号全覆盖。大批民间艺术人才和文化传播爱好者组成民间协会,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滞后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市文化馆面积不足,达不到国家“三级馆”的标准。部分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配置较为单一,公共文化产品较为贫乏。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损坏率较高,部分活动设施老化严重,没有得到及时维护,给群众体育健身带来不便。
2、运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公共文化活动设备、场所被占用。部分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使用率偏低。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相对缺乏。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政策经费支撑。
3、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队伍总量偏少,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文化单位近10年未进文化专业工作人员,人才队伍呈现出了老龄化趋势,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部分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不能专心做好文化工作。部分村(社区)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难以开展文化活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出现断层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市文化馆、大剧院设施更新改造,扩大场馆面积,确保达到国家标准,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能力。积极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加快启动南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批高规格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农民文化乐园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2、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切实转变重规划建设、轻管理使用的思想,不断完善职责明确,规范有序,运行高效、联动协作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监管,杜绝公共文化设施被挤占和毁损的现象,用活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财政、宣传、文广新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有效整合我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相关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3、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层次。出台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公共文化服务。鼓励中南公司等民营企业发展“红草湖”休闲、观光、娱乐等服务业,依托天长文化开展文化创意活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孝文化深厚底蕴,积极打造孝文化等文化艺术品、生活用品的创意开发、制造和销售中心。“十三五”期间培育1—2个以孝亲工艺、爱情文化等新兴产业为主体的文化园区,着力发展一批有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4、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充实市级文化队伍,改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结构,落实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加大对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发展各类文化体育团体,创建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优化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文化紧缺人才,招录适合基层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吸引具有相关专业或经历的人才,共同投身公共文化事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