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残疾人帮扶救助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09 10:40:06 浏览:2396 次
【字体大小: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1015,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杨丘远的带领下,对我市残疾人帮扶救助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查阅了有关档案,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残联主要负责同志关于我市残疾人帮扶救助工作情况的通报。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帮扶救助工作,委员们进行了交流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残疾人3.6万,占全市人口的5.71%,其中持证残疾人12892人,分类为视力残疾1305人,听力残疾842人,言语残疾63人,肢体残疾6842人,智力残疾1448人,精神残疾1246人,多重残疾1146人。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服务、社会保障等工作均走在滁州乃至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等荣誉称号。201210月,我市被省政府残工委列为滁州市唯一的首批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市单位,目前已通过了滁州市残工委的预检评估。

1、残疾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搭建了覆盖城乡的残疾人服务网络,建立了与民政、人社、卫生、教育、财政等部门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履行各自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各镇(街道)都建立了残联组织,配备了残联专(兼)职干部。残联组织和救助体系建设及其有关工作已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广大残疾人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2、残疾人康复服务成效显著。康复是残疾人参加社会生活的保障,也是残疾人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市认真抓好“贫困白内障免费复明”、“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残疾人辅具免费发放” 等一系列康复项目的落实。共为9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术后脱残率100%;为246名残疾儿童实施了涵盖人工耳蜗植入、助听器验配、智力、肢体矫治手术等抢救性儿童康复治疗;向成年残疾人发放轮椅、坐便椅、助听器和助视器等残疾人辅助器具共计1323件。组建成立了“天长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全市脑瘫、听障残疾儿童进行了免费康复服务,目前已有19名残疾儿童在中心免费康复。

3、残疾人救助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起,我市对无劳动能力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不含听力言语)一至四级和肢体一、二级的残疾人实施了生活救助,共救助残疾人4308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882.8万元。其中,为500名重度残疾人实施了阳光家园居家拖养工程,累计发放补助资金27万元;为1245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和无障碍改造工程,发放补助资金892.5万元;对贫困残疾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进行助学全覆盖,今年为191名贫困残疾学生发放助学资金13.35万元。

4、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市实施了残疾人“万人就业”和“阳光大棚”工程,开展了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拓宽了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有效缓解了残疾人的就业困难。为892名创业残疾人发放就业扶持资金120.5万元;为1218名残疾人进行了免费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并帮助他们走上了就业岗位;为1家企业、8名残疾人支付贷款贴息13.58万元;出台了《天长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暂行)办法》,投入11.6万元为18家盲人按摩示范点添置了消毒柜、应急灯等设施,并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办证和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1、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干部群众不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不了解扶残助残优惠政策。社会上依然存在着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而残疾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弱。比如,部分残疾人不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对其具体内容不了解,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按照残疾人的等级、类别和家庭贫困程度等因素,给予残疾人以救助,帮助了大多数残疾人。但仍有部分残疾程度较轻,处于贫困边缘的残疾人,无法得到救助。现行的救助标准,是根据日常生活基本开支设定的,但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除了日常基本开支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精神病人长年服药、拥有代步车的残疾人燃油费用,这些开支仅依靠救助是远远不够的。

3、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我市大多数公共场所没有建设、安装无障碍设施。如苏果超市、天发广场等残疾人常去的地方没有盲道,大部分酒店、宾馆电梯上没有无障碍设施按钮。现有的部分无障碍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作用发挥有限。如一些道路两旁的盲道成了停放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场地;部分无障碍设施被摊位侵占或被改为他用等。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医疗、康复等方面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帮助残疾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树立先进典型,鼓励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自强、自立,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表彰奖励为残疾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爱心人士,形成全社会自觉尊重残疾人、关心关爱残疾人,共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拓宽渠道,抓好残疾人就业指导工作。做好残疾人培训、能力评估、就业登记等工作,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出台激励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

3、扩大范围,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目前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给予专项救助。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医疗费用支出的补助力度,逐步改善和解决目前残疾人医疗救助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慈善机构,设立专项救助基金,促进残疾人救助事业的发展。

4、注重民生,加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排查全市道路、广场、社区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情况,对其中具备改造条件的,进行必要、合理的无障碍改造。在新建公共建筑时应对无障碍设施按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使无障碍设施应配尽配。有关部门应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提高我市管理无障碍设施的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