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秦栏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3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继安的带领下,赴秦栏镇经济开发区进行调研。在听取通报、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快秦栏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秦栏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于2003年启动建设,2009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财政收入8800万元,出口创汇1.1亿美元。目前,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建成面积5.97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六通一平三配套”,入驻各类企业178家,建成投产166家。产业集群态势逐步呈现,产品多样化进一步体现,主要有:回扫变压器、遥控器、充电器、控制器、光伏产品、打印机电源、LED显示与照明,汽车轮胎骨架、汽柴油发电机以及新型防火隔热材料等。园区先后被授予“安徽天长光伏产业基地”、“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安徽省电子产业集群出口创汇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秦栏开发区建设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小,贡献率低;产业层次低,集聚能力不强;规划体系不完善,引领作用不强;定位不准,功能不全,投入偏少;企业产品趋同,科技含量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严重等。
秦栏是天长民营经济的样板,是全民创业的先导。为什么同年、同样以开发区形式打造的天长经济开发区能够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而秦栏开发区迟迟没有获批,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秦栏开发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没有真正从战略层面上得到重视。2012年,在全省62个同类开发区考核中,秦栏开发区位居第15位。在当前宏观形势收紧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于提质增效,园区如果没有一定特色,形成不了一定规模,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为此加快争创省级开发区是形势发展的需要。秦栏省级开发区的争创,不能单纯依靠一镇之力,市委、市政府应将其视为助推天长发展的“两翼”之一,与天长经济开发区置于同等重要位置,举全市之力,进行合力打造。
三、意见建议
(一)破解难题,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1、调整完善规划。来安县汊河镇的建设已注重与南京对接,秦栏位于苏皖交界处,也应与扬州、苏锡常对接。要明确秦栏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围绕“电子名镇”进行打造,将电子、电器、电工产品集群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功能,着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要以打造沿苏经济带产业发展高地为引领,以区镇合一、产城一体为依托,科学修编或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生态环境功能区等专项规划,保障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为投资商营造可预见、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用地指标与镇域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推动开发区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2、优化空间布局。从全省、全市的角度,审视秦栏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明确开发区与工业集中区之间的分工,实现异地共建、收益分享。明确秦栏开发区下一步扩容方向,建议进行镇域区划调整,将仁和集镇的白马村调整并入秦栏镇,用于开发区扩容升级。要为电子商务、物流、中介和创业者孵化留出专门区域,为扬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留出空间,为国内一流科研院所设立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留足余地。
3、完善设施配套功能。采取政府投入为主,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的方式,解决投入不足问题。建议借鉴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做法,引入有实力的园区开发公司,分片运作,负责园区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要做到水、电、路、通讯、信息网络、排污及污染物集中治理等设施的同步或超前建设及良好运行,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信息共享、产品研发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商贸物流、仓储等相配套的设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中介服务、金融保险和信息产业等生产服务业。要根据发展需要建设居住区、商贸区、物流区,加快完善开发区配套服务功能。
4、实行集约用地。一是支持和引导企业在不增加用地的基础上增资扩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健全用地约束机制。制定明确的投资强度硬性约束指标,对存量土地“精耕细作”,切实提高单位面积平均税收密度。三是提倡“立体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实现平面发展向立体发展转变,由向地面要效益到向空间要效益转变。四是落实土地进退机制。土地供应后一年内尚未动工建设的,严格按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并限期开工建设;两年内未按开发区规定达到建设要求,或企业确实无实力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五是对入园项目设置用地限制条件。优先招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占地少的企业入园发展,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突出项目建设,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5、明确选商引资导向。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注重引进主导产业深度开发、产业链延伸、企业做大做强的项目和高新产品、名牌优质产品;注重引进外资,扩大引进外资规模,提高外资引进的质量和层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6、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大力实施电子产业高端化、光伏产业基地化、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化工程。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上进行革新,实施“内培外引”双轮驱动,发挥承接产业转移最前沿的区位优势,把扩增量、提质量作为主攻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出台有关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投资设立大公司,重点围绕家用电器、电力设备、电源产品、低压电器等上新项目,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7、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加快提升、做大做强“电子电器”这一主导产业。建议修订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培养行业龙头。鼓励被重组并购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同时要充分发挥好低水平重复建设中现有熟练工和自主品牌的优势,树立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电子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引导企业由“覆盖型”向“精密型”转变、“小而全”向“专而精”提升。二是大力发展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此类新兴产业。对引进的太阳能光伏、LED显示及照明、新型防火隔热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及生产企业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引导同类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形成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三)健全体制,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8、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开发区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定期或不定期专题协调有关规划、土地、基础建设、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等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将秦栏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放到优先地位考虑,在资金投入、用地指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9、理顺开发区管理体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职能、管理权限和管理机制,形成“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与工业主管部门以及秦栏镇党委、政府的关系。
10、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开发区投资环境,建议在开发区设立为企业落户或项目帮抓直接服务的部门派驻机构,最大限度地明确职权范围,方便入驻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秦栏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培养一批为企业服务的专职代理员,对入区企业,从签订协议到项目立项、报批、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实施全程代办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