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立政府主导控股的公益性农贸市场能够有效缓解通胀压力。
我市市区农贸市场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菜价偏高。农贸市场菜价的形成涉及建设、生产、流通、批发和零售等多个环节,菜价偏高是“终端”反映,农贸市场这个“终端”有重要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缺失公益性。农贸市场涉及群众基本的生活品,应该体现公益性质、政府监管调控和服务职能。由于现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管理方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必然追逐利润最大化,公益性不能充分发挥。
三是经营存在不规范行为。一些农贸市场以经营者关系、地域关系、行业关系等为纽带结成对外经营同盟和价格同盟,排斥其他经营者和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形成市场价格垄断,迫使消费者接受不合理的高价产品。同时,还导致近郊农民自产直销的蔬菜经营缺乏正常的市场竞争,菜量大幅减少。
四是管理能力缺乏。由于农贸市场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管理者的经营模式、管理能力、经营户素质整体不高。管理简单、内容单一,只是维护市场内的经营秩序、环境卫生,收取摊位费而已,对市场的具体经营行为和违规行为缺乏监管。
五是明码标价不规范。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以个体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农贸市场,有些经营户对明码标价的规定不了解不清楚,标价也不规范。
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涉及民生,关系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通过政府参与、重点企业建设的形式,建立政府控制下的批发市场重点企业,提高批发市场调控能力。提高重点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对本市场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建设城市蔬菜和农产品物流、交易和配送中心,从而增强政府对农贸市场的调控能力,体现政府调控和监管职能,发挥主渠道作用,调节供求,平抑市场物价。
二、规范化管理农贸市场
把农贸市场纳入城市管理范畴,建立农贸市场综合管理机构,加强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规范等方面服务,解决多头管理和乱收费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开辟地产蔬菜入市绿色通道
通过农超对接和鼓励本地企业与外地蔬菜原产地专业合作社的强强联合,使农产品基地生产的蔬菜直接进入超市和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里为地产蔬菜提供摊位,设立直销点,方便地产低价蔬菜直接入市,带动和促使蔬菜价格下降,造福人民群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