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太湖县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情况的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2-09-04 16:59:13 浏览:1901 次
【字体大小:

419,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副主席毕玲的带领下,赴太湖县考察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情况。考察组一行在太湖县政协副主席戴佳明的陪同下,先后参观考察了五千年文博园、图书馆和小池镇农村信息共享工程,听取了相关单位负责人的经验介绍。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太湖县文化产业和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太湖作为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既没有明显的矿产资源优势也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但太湖紧紧抓住文化之邦、名人故里、禅宗之源、戏曲之乡、红色热土这些特色,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文化强县、旅游兴县”的目标,积极加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投入,丰富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了“文化旅游一体化”的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2001年,为纪念赵朴初先生,太湖县委、县政府斥资兴建了占地23公顷、总投资2900万元的赵朴初文化公园;引进了省“861”文化产业项目、国家重点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文化艺术博览园建设工程,一期投资7.2亿元的五千年文博园已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该县已形成县设中心、15个乡镇建站、174个村有播放点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全省率先建设了10个村级电子阅读室,并被评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县。“十一五”期间,太湖实现旅游总收入近4亿元,“十二五”末,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6亿元,文化产业收入占全县国民经济总收入比重超8%。太湖县在推动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六个平台”建设:

1、挖掘资源优势平台。为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该县除安排专门班子整理、搜集资料外,还借助民间力量,抢救性挖掘佛教文化,整理佛教瑰宝,恢复、开放各类历史文化遗迹。同时还大力培育文化艺术组织,把文化艺术触角伸向社会每个角落。目前,已成功编印《太湖禅宗》、《潮起花亭湖》等书籍画册60多本,重整、重布了蔡家畈古民居、晋熙老街、赵朴初纪念馆等文化古迹,成立了涉及诗歌、戏曲等类别的文艺团体20多个,引导组建了不同形式的“草台班子”,全面展现了太湖文化底蕴,为太湖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构建政策扶持平台。太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城湖一体”、“文化旅游一体”的发展理念,把“三产兴县”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聘请专家编制了《太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花亭湖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出台了发展文化旅游的优惠政策,其中文化艺术博览园项目,就是政府采用工业用地成本价安排1200亩土地建成的。2009年,文博园吸引到赵泰来艺术馆和国家级花馆加入,太湖县政府当年给予5000万元的奖励,这在太湖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3、搭建重点承接平台。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太湖县委、县政府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三园一区”建设。“三园”即五千年文博园、赵朴初文化公园、红色文化公园;“一区”即花亭湖旅游文化开发区。大力扶持五千年文博园建设,加快赵朴初文化公园扩园升级进程;同时,按照城湖一体、文化旅游一体的理念,规划建设一个10平方公里的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交通转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开发区。积极规划建设以烈士陵园、胡氏新祠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园。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选择了10个基础较好的村重点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数台电脑并由大学生村官负责管理维护。通过电子阅览会为村民提供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的便民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亲人提供视频见面服务,引导留守妇女通过网络丰富文化生活,逐步消除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4、打造产业聚集平台。把文化旅游产业这一现代服务业龙头作为重要的承接产业来抓。围绕五千年文博园、农博园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博览、影视制作、民间工艺品生产等文化创意产业;围绕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文化服务性产业;围绕花亭湖风景区、赵朴初文化公园建设,大力开发名人故里游、古镇名居游等旅游文化产品;围绕“全国南北库钓”、“江苏美女车手大赛”等节会,发展文化节会产业。目前,已形成山水旅游和水上娱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佛教文化旅游、文化和名人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等“七大旅游基地”,基地建设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平台成效初显。

5、营造优化环境平台。太湖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编制一批牵动性强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构建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每年县委、县政府都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要素内涵体系建设,着力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坚持不懈抓效能建设,竭诚为外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服务环境。

6、整合文化惠民平台。目前,各地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一批全国性的文化惠民工程纷纷上马,中组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多家部委均有不同类型的文化惠民工程,但这些工程各自为政,在功能上有诸多重合,难以形成合力,造成资源分散、资金浪费。太湖县创新工作思路,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将诸多工程设在一处,整合在一起,统一管理,提供合力服务,让农民乐享“一站式”文化体验。

太湖之行,深感太湖挖掘文化底蕴的大力度、大手笔,同时深感天长有空间、有前景。我们有戴兰芬等名人留下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传承至今“孝文化”、“天官画”和世界名曲《好一朵茉莉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红草湖湿地公园等系列现代文化设施精品工程,有郑集文化产业园,有已具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双丰文化用品、嘉丰美术用品和蒙玛特国际贸易等公司生产的文化工艺产品。只要我们主动谋划,挖掘利用传统文化,开发创新现代文化,宣传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天长定会谱写文化强市的新篇章。

二、对我市文化产业和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启发与建议

1、强化领导,切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督促和协调;成立天长市文化产业协会,协助政府文化发展领导组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工作。突出文化产业招商,将文化产业招商从现代服务业产业招商工作中单列出来,成立专门小组,安排优秀人员,努力做到“文化引商”,建立文化旅游产业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同时按照“创新体制、转变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是政府培育、扶持文化产业项目的重要举措,是支持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今年我市也专门设立了500万元文化强市专项资金,建议市政府把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当前扩大内需的总体安排,对全市文化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文化产业园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对地方特色鲜明,并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在起步阶段,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扶持资金的投向应重点突出,不宜撒胡椒面。

3、完善政策,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议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部署,尽快制定出台我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产业用地、税收融资、价格扶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议把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作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准入条件,吸引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结合《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拟定我市文化产业项目,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把文化产业用地与文化基础设施用地一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大文化产业用地比重,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挖掘优势,积极打造天长特色文化品牌。建议加大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推动郑集文化产业园、永丰胭脂湖项目和冶山金牛湖天长地久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突出发展已成雏形的杨捷将军墓、铜城普济桥等地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重点打造秦栏孝子坟,建孝子祠和孝子广场。积极打造节庆文化,继续举办“茉莉花”体育节,积极谋划举办“孝文化”节。组织专家对我市具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进行专题研讨论证,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开发项目,通过开发生产一系列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天长品牌,把人文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5、整合资源,以“美丽镇村”建设为依托,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建设。建议参照太湖县做法,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对中组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以及广电总局的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为农民乐享“一站式”文化体验提供基础条件。同时,依托“美丽镇村”试点建设契机,在中心村建设电子阅览室,充分发挥其便民服务功能,以信息化引导“美丽镇村”建设,使群众共享信息成果,让“美丽镇村”建设穿上“信息时装”、“文化彩衣”。

6、健全机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与社会结构变动相适应的流动制度、与文化的创造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设立文化创作奖励基金,鼓励文化工作者钻研业务,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强化人才引进机制,有计划地吸引市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建议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利用职教中心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方面课程,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创新能力、营销等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