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 天长文史

千秋人物——道德理论建设的实践者、开拓者

发布时间:2021-12-03 00:00:00 浏览:17795 次
【字体大小:


                     ——纪念周原冰同志诞辰90周年

                                  李伍伦   夏文蔚
    

周原冰

   2005年9月,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周原冰教授逝世10周年。周原冰同志由一名革命战士成长为道德理论建设的研究者、实践者、开拓者,为发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付出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在全党、全国人民普遍关注道德建设的今天,回顾周原冰同志的革命经历和他的学术生涯,对我们不无教益。

                 一

  周原冰,原名元斌,1915年12月生于天长县(今天长市)石梁镇。父亲原是官盐栈的店员,后被解雇,靠手工卷烟养家。祖父周永康,行伍出身,系抗英名将关天培的旧部,性格正直刚烈,对周原冰要求甚严。周原冰先在石梁读小学,1926年考入天长第一高等小学,1929年考入天长中学。1932年在天长中学毕业,留校当书记员兼图书管理员。从小学到中学,正是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的多事之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日本帝国主义虎视中国,先后发动了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和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贪污腐败,内忧外患深深影响着青年周原冰。1930年,具有马克思主义修养的学者孙晓村、陈洪进来天长中学任教,周原冰等天长中学的一批进步学生在孙、陈二位教师的影响下,阅读了马克思著作和其它进步书刊,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1934年4月,周原冰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周原冰同志先是在天长与一批进步青年成立学社,并创办《今天》、《准备》等刊物,宣传抗日救亡。继而去上海从事抗日活动,参加裕丰纱厂抗议日本工头打死中国工人的罢工,还参加“沪南青年救亡团”。1937年底,南京、扬州相继沦陷,天长岌岌可危,周原冰同志毅然返乡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值此乱世之际,周原冰和陈舜仪、华林等成为天长进步青年中的中坚人物。他们在青年中有较高的威望,并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斗争策略。在周原冰同志的建议下,各个学社联合起来,成立天长青年抗日救亡团,进行军事训练,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不久,他和一部分革命青年奔赴陕西云阳,参加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青年训练班,学习了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方面的政策。1938年4月,周原冰回到天长,担任民教馆馆长,他以民教馆为阵地,举办了天长青年战时训练班,出版了《青年战线》刊物,还编印了供小学生用的《战时读物》,宣传党的抗战政策。
  1938年天长的形势极度混乱。新四军四支队刚进入皖西开展活动;国民党天长县政府在日军尚未到来却望风溃退;天长县境难民纷涌,谣言四起,人心慌恐;在苏皖边境上一支自发的抗日武装——陈文部队,在积极进行着抗日活动。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周原冰等几位青年领袖,一方面广泛发动民众,另一方面在县国民政府上层开展活动,做好与陈文部队的统战工作。他们审时度势,讲究策略,紧紧团结各种进步力量,使天长的抗日救亡活动热火朝天,其影响波及邻县,为党组织来天长开辟工作从思想上、干部上作好了准备。
  1939年5月中旬,苏皖省委决定由方毅、朱绍清率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二营挺进津浦路东开展战略侦察。5月下旬,二营进入天长境内。周原冰同志经过多方打听,吃尽辛苦,终于在6月初的某天,在张铺镇找到了朱绍清同志,二人彻夜长谈。朱绍清向周原冰了解天长的国民党政权、地方武装情况和民众的抗日情绪,特别询问了天长进步青年的骨干力量和活动情况。周原冰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将天长进步青年的主要成员开列了一份名单交给朱绍清。多少年后,周原冰回忆起这次难忘的会见曾赋诗记之:       

          亲人自西来,
                  东进作前哨。
                  倾谈嫌夜短,
                  指路有依靠。

  同年7月,中共路东省委派周利人来天长开辟工作。周利人正是带着这份由朱绍清转交给他的天长进步青年名单,找到了陈舜仪和周原冰等人,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周原冰和天长青年中的骨干分子先后加入了党组织。1940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周原冰任县政府秘书,后调部队工作,先后担任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宣传股长,二师五旅政治部统战科长、民运科长。从1944年9月起。先后担任高邮县长、淮南路东专署财经处长、副专员、代理专员等职。国民党挑起内战,进攻淮南解放区,周原冰同志随军北撤,被委为苏皖边区政府行政干部学校秘书长兼行政系主任。1947年,该校并入华东建设大学,周原冰任行政系主任兼总支书记,后又带建大一批专家教授、名演员撤至大连。在大连期间,因不便公开身份,将“周元斌”改为同音的“周原冰”。
  周原冰同志的经历可谓书生从戎,文武兼备。在大连期间,因工作需要,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撰著《群众观念与群众路线》、《青年修养漫谈》等书,从此开始了他的理论研究工作。1948年返回山东后,被留在济南市委宣传部工作。1949年3月,周原冰任南下干部纵队济南大队大队长,至江苏丹阳时,即奉命准备进上海筹备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建立后,他出任教育处长兼秘书长,实际负责党校工作。期间,周原冰还担任市级报告员,对全市干部讲授《社会发展史》。1953年7月,任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兼党委书记。1956年9月,市委决定创办《学术月刊》,被委为总编辑。1958年上海市委创办党内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原冰和后来臭名昭著的张春桥同时担任副总编辑,1962年《解放》停刊,周原冰改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政治研究室副主任,而研究室主任又是张春桥。期间,周原冰还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合办的《未定文稿》副总编辑。在和张春桥共事的几年时间里,周原冰看不惯他以“左派”自居的文霸作风,一直有分歧,以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张春桥的指使下,周原冰同志被诬为“叛徒”、“修正主义分子”,遭到严刑拷打,致使身心遭受严重摧残。
  粉碎“四人帮”后,周原冰同志得以平反。1979年3月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并被评为教授。1985年离职休养。

               二

  周原冰教授自幼聪慧,博闻强记,勤于写作。在中学读书期间,周原冰就动笔写一些针贬时弊的杂感。最早发表在《天长导报》上的一篇文章叫《这年头》。后来他和一批进步青年组织学社,创办刊物时,他又是《今天》、《准备》两个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36年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时,他以周剪秋的笔名在《中日论坛》上发表上海民众抗日风潮的报道文章。几十年来,周原冰靠个人的勤奋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磨练,使仅有初中学历的他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种专著和近300篇的论文和杂文,总计300余万字的宝贵财富。
  周教授从1948年开始,就着力于理论研究,并将兴趣逐渐集中到道德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1955年出版的《谦虚与骄傲》一书,再版了8次,重印18次,发行量达300万册,并有俄文译本和朝、蒙、藏、维吾尔等4种少数民族语的译本,对党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影响很大。同年出版的《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一书,标志着周原冰教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道德科学原理的开始。1964年出版的《道德问题论集》集中地反映了周原冰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对道德科学研究的成果,此书连印两次,发行了21万册,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1966年,周教授根据《道德问题论集》出版后的反映,将该书修改补充准备再版时,为时十年的一场政治风雨到来了,《论集》只剩下一份幸存的校样,而他从1955年起所积累的资料和笔记全部被毁,他本人也蒙受不白之冤。但是作为一名经过革命斗争考验的共产党员、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面对黑白颠倒、是非混淆、道德长堤被毁的严酷现实,更加坚定了他对道德信念的追求和对道德研究新的思考。
  周教授平反后,便以极大的热情和对十年动乱的深刻反思投入到道德理论的研究中。1979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承担了写作《共产主义道德通论》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此书列为国家六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经过一番准备,周原冰教授于1981年开始动笔,不料病魔缠身,1982年3月进行了胃全切手术。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以坚强的毅力于1985年完成这部50万字的宏篇巨著。1986年正式出版。这部书是周教授自《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出版以来三十年潜心研究道德学科的结晶。此书提出了一系列独具创意的见解,把对共产主义道德学术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通论》出版的责任编辑张毅辉女士介绍,《通论》出版后,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苏联的两位伦理学家对此书很感兴趣,想翻译过去。张女士还说:“周老写这部书时已是七十高龄,且身患癌症,他是用生命的余热在写作。正是周老这种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精神以及在学术研究中的热忱和坚毅感动了我,接到书稿后,我日夜加班,想早一点编印出来,让他看到自己用心血书写出来的这部巨著。”
  周原冰教授几十年来,在道德理论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还十分重视伦理学研究队伍的建设。1979年,他与李奇、周辅成、罗国杰共同倡议成立中国伦理学学会,1980年中国伦理学学会在无锡成立,周原冰教授被选为学会的副会长。他在华东师大主管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常亲临科研第一线,精心指导,培养新秀,使华东师大的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得以迅速发展,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处于领先地位。他一手创立并组建了华东师大伦理学硕士学位点和伦理学教研室,还兼任教研室主任和研究生导师,与同志们一起辛勤培养了近20名伦理学硕士研究生。
  周原冰教授常说:“我是在革命队伍中自学成才的土教授”。而他正是在“文武相兼”、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并举的革命实践中,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炼就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韧不拨的精神。作为一名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周原冰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说:“我只是一个经过风浪,不敢忘记时代要求和自己责任的小卒子而已”。他以“闲不住”自勉,离休后仍在勤奋耕耘。1991年又出版了《当前道德理论上的困惑与探索》一书,并发表了《道德建设工程学论纲》一文,试图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还立志要写一部30万字的《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问题》专著,然而无情的病魔毁灭了他的晚年宏愿。

          三

  周原冰先生从故土天长踏上革命征程,走进学术殿堂,登上学者讲坛,他是天长人的骄傲。他的道德文章对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他的声誉在家乡更是影响久远。原冰先生对家乡一往情深,十分眷恋,他了解天长的山山水水,他熟知天长的历史掌故、风俗民情。他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人才培养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平反复出,以抱病之躯承担着《共产主义道德通论》的繁重的写作任务,适逢全国开展编纂党史和地方志,他作为学者和天长革命前辈,又要为家乡的编史修志工作花费许多精力。
  1983年初夏,中共天长县委邀请早年加入党组织的老同志和当年的县委负责同志回乡座谈革命斗争史。原冰先生刚做完胃全切手术不久,便应邀回乡。老战友几十年未见,许多人经过文革“洗礼”,劫后余生,故乡聚首,百感交集。在座谈之余,诸老纷纷泼墨挥毫,题字题诗,抒发当年的战斗豪情和对天长故土的热爱。周老以他特有的仿板桥体书法题赠《志怀》七律一首:
  四十五年历谲云,家音勾动旧时情。
  曾经战火捶筋骨,也让寒霜洗肺心。
  白发缘从乌发起,老生应许小生评。
  长思胭脂山前月,如水晶莹彻夜明。
  
此诗一时广为流传,特别是“白发缘从乌发起,老生应许小生评”两句尤脍炙人口,既提高了人们对编史修志重要性的认识,也鼓舞了史志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周老尽管有繁重的写作任务,但对家乡党史、地方志方面提出的有关问题,他每信必复,认真解答,还多次和有关人员当面交谈。先生是研究道德理论的,他要求史志人员研究历史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求“史德”。经过多年的努力,《天长县志》出版后荣获全国一等奖,这其中也包含着原冰先生的许多心血。
  原冰先生不仅是杰出的伦理学家,而且在杂文、书法、诗词、民俗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笔耕不缀,除理论专著外,还写了大量的杂文、散文,常见诸于《新民晚报》、《新华月刊》等报刊,另有1957年出版的杂文专集《碎弹集》。在工作之余,他还写了大量的诗词,有不少佳句广为传颂。1979年党中央平反冤假错案时,他欣然写下:“百尺冰枪刺骨时,群芳劫后痛残枝,梅花岂怕弥之雪,透过寒风挺玉姿”的《七绝》,表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性格。晚年他更是争分夺秒,勤奋工作,想把十年动乱中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在《七十述怀》中写到:
  老夫七十未衰颓,脑健心明欲有为。
  数被灾凶无可惧,几经毁谤孰能摧?
  意存大道求真理,志正长风扫秽灰。
  吟罢低徊思足迹,不忘苦难发余晖。
  
他想在晚年发挥更多的“余晖”,以报答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
  周老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他留下的革命业绩、理论著作和可贵的革命精神、学术风格,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永存于世,让后人享用不尽。      
   (作者分别为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