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福颐
《霓虹灯下的哨兵》导演张泽易曾是抗战时期大众剧团(后改为淮南大众剧团)的团长。其间,组织上曾派他到天长来组建文艺团体。那时张老还年轻,后来与剧团的一位女同志结婚。他的夫人是我们天长铜城人。
1980年夏,我随时任天长文化馆馆长的葛健同志专程赴南京,一是看望何仿,二是拜访张泽易。
下午2时,我们离开卫岗的何仿家,去中山西路314号前线话剧团的宿舍区。
张宅居二楼,是一个四室两厅的套房,因为早就通过电话,主人便备好了茶水,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由于当年张老是葛健的直接领导,且相处情笃,自然谈话各方面就随和多了。
张泽易身穿一套整洁的旧年官服,虽已花甲,还是一副军人气质,而谈话间又使人感到大有儒雅之风。他说他当年由组织上派到天长组建淮南大众剧团,才22岁,是个参加革命才一年多的热血青年。
“天长是个好地方,物产很丰富,鱼虾菱藕,米麦稻豆样样有。”张老饶有兴趣地说,“天长的油炸干很好吃,别地弄不好。铜城的烩鱼羹很有风味,龙岗的鱼元做的好。”说着,他突然换了话题:“不过我们那时的生活很苦,一个星期才能吃到一次肉,但人很团结,个个都能吃苦在前,当时我们的任务是组好团,积极配合抗日进行演出。我们曾演过不少剧目,什么《上前方打鬼子》、《支前模范》、《互助能手》,特别是活报剧,非常生动、真切:什么二流子、懒汉子、偷袭大烟床等等,群众看得捧腹大笑。天长的张铺、秦栏、龙岗我都去过,有时还深入到北边的里下河地区演出,配合游击队宣传。”
当我们插话说起天长的变化时,当年的张团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叹地说:“你看,你看,我离开天长快40年了,还一次没有去过,真不是天长的好女婿,我要下决心到天长去看看!”
谈话间,我从外厅窥视内厅墙上挂的字画和大幅照片,在出神而又好奇的刹那间自然露出一句:“张团长,我能到内厅去看看吗?”
“完全可以,非常欢迎!”说着,他起身引我们走入内厅参观:那壁上的字画是主人的手笔,很下过一番功夫。
葛健同志引荐说:“我们福颐同志也是搞书画的,今天带他来专为拜见你!”
我说:“我是来学习的。”
张团长幽默地说:“那我又得到一位来自天长的同学啦!真是太好了!”
我的目光专注在一排大型红木镜框上,内装12张珍贵照片,那是张泽易导演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演出后受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照片,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陈毅、贺龙、陈云、邓小平等,还有一张是周总理在家中宴请张团长及演员的照片,上面有邓颖超和张泽易碰杯的瞬间。
看到这里,张团长很是得意地说:“我和邓颖超都是吉鸿昌家乡河南省扶沟县人。”张团长特别指着照片告诉我,当邓颖超举杯时还非常高兴地说:“我又多了一个革命的小老乡!”
时钟不觉指到5点半时,饭店送来了一桌饭菜,这位和蔼的张团长抱歉地说:“不巧,今天我的夫人不在家,我又不会做饭,只好请饭店代劳了。”
张泽易先生书法 (陈志国 摄)
吃饭时,张团长还恋恋不忘地回忆起天长的饭菜,夸说“很有风味”。说到此,我和葛健同志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张团长来个‘阔别旧地重游,遥想不忘当年’。”
我回天长不到一个星期,这位闻名全国的大导演给我寄来了一幅热情洋溢的书法,字字充满着无限深情:“一别卅四年,不到天长城。常说天长事,更怀天长人。”
(作者为原市政协副主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