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资料 > 天长文史

往事追怀——宋乃冰的“三分之一”

发布时间:2007-04-28 16:43:51 浏览:3755 次
【字体大小:

                                         崇 少 敏

(宋乃冰全家照)

    眼前这张很平常的全家合影照片,勾起我难以平静的回忆。40年前“立夏”这天,当时的天长县委书记宋乃冰应工作组负责人之约,去曙光公社小李庄大队林场查看“资本主义倾向典型”。
  林场典型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宋乃冰这天去就是要了解个究竟。
  那天,虽说是“立夏”,可天气仍是春意浓浓。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宋乃冰,三料个头,四十来岁,方型面孔,下巴上的络腮胡茬使他显得有些苍老,脸上虽无明显的表情却露几分威严,他善听少语,沉默稳健。我们蹲点的工作组数人跟随宋乃冰同志进入林场区域之后,负责人陪同他,汇报该场诸多的“资本主义倾向问题”。宋乃冰边走边听,不置可否。在接近水杉林区时,他停住了脚步,眼前一片约60亩地的水杉林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们也随着他的视线看去:6米多高的水杉树,沿着笔直的田埂,由近及远地延伸,行距间距排列整齐,棵棵杉树犹如穿着绿色军装,英姿勃勃。田埂两边无一杂草,光光堂堂。杉树下的空隙地套种了长得绿油油的花生,小黄花随风点头,像是欢迎客人的来临。停步片刻,我们又向前移动。突然间,听到“咯咯”的叫声,只见不远处有一群拍打着翅膀的鸡鸭穿路而过。
  林区的尽头就是林场场部。说它是场部,其实是原来砌的3间茅屋,面前有一块2亩多地的打谷场。可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在场院部四周开挖了包庄沟,在进场部的围沟上架了一座小桥,桥头两侧栽有美人蕉、棕榈树、月季花,离桥5米处,用乱石堆砌了假山,紧挨假山有一片3米多高的紫竹林。庄子后面种了一片水竹,生长茂盛。整个场部被绿色包围,风景十分幽美。坐北朝南的三间草屋空地前,新增加了门檐房,对开门贴着醒目的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门头横批:社会主义好。紧靠东头也新砌了两间屋,作厨房和放置杂物之用。独扇门上写着:勤劳致富,劳动发家。从厨房穿门而进,便是四周有墙壁围起来的院子。原来三间茅屋经整修,面目一新。两扇对开堂门,大红黑字凸现眼前:堂开五福,人庆三多。当用手推开门时,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原来是陶罐里像檀木的东西燃烧时散发出来的清香,屋内正面墙壁上挂一立轴,工整地写着:天地国亲师。两边陪对:堂前紫燕鸣春暖,院外红梅斗雪开。更使人吃惊的是,从二梁高处垂挂着两条用红头绳穿连起来的古铜钱串,直至桌面,甚为壮观。两边的侧室,一是卧室,一是库房,用于存放口粮、种子、小家具等物。
  我们跟随宋乃冰一行,从水杉到场部只是一个劲地看,他不问一句,不吭一声。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我看了一下手表,已有一个多小时了,仍不见宋书记的声色。工作组负责人从旁边仍不间断地反映“新发现”、“新问题。”我和其他随行人员一样,很想听到宋书记的讲话,更希望听到他对“资本主义倾向性典型”的评论。
  1963年冬,我们工作组在负责人的领导下,经过调查了解,林场主要问题是:林场集体所有制已改变成私有性质;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干着资本主义勾当;更为严重的是主管林场的薛维晋是靠他的任大队书记的堂侄这种“裙带关系”来林场的,是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的“新动向、新特点”。
  接近中午,我们按原路返程。宋乃冰终于开口了:“这个薛维晋来之前,林场什么状况?”这一问题很关键,原来什么状况呢?
  田间“草盛豆苗稀”,种粮歉收,连年减产;水杉树又黄又瘦,树叶散落满地。薛维晋,53岁,身材不高,黑瘦精干,不善言语,吃苦耐劳。来林场之后,全身心地扑在方方面面的生产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用心血、汗水培育了新的林场。
  李庄大队书记为什么偏偏选用他的堂叔呢?是“关系”原因吗?回答是否定的。大队书记考虑再三,觉得选用老薛符合他的要求、条件,便把他派上了用场。
  在1961年的一次大队支委会上,他向薛维晋言明:“大队将林场交给你管理,不记工分,不给报酬,也不要你上缴,自种自收,但要保证把林场管好,彻底改变又乱又差的面目。”
  我在快离开林场屋前,又看了一下手表,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工作组负责人也有点心急,随即向宋乃冰询问:“宋书记,你看有什么指示?”宋乃冰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说:“全县农民有三分之一像他(薛维晋)就好了!”
  “这叫什么话?”我暗自嘀咕:我们工作组负责同志不是向你汇报了他那么多的资本主义问题吗?你怎么表扬资本主义呢?!
  提到宋乃冰的“三分之一”话题,当时全县上下都晓得,我也思考了几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他提出的这种十分惊人的话语,不是偶然的,有着较深的思想基础。那是1962年春天,我陪他到谕兴、秦仁公社的生产队,一家一户的“巡视”。农民苦着脸说:“我们的口粮,靠瓜、菜、胡萝卜当家。”看他们住的房子很差,宋乃冰感叹地说:“断墙残壁,住不遮风,食不裹腹啊!”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在他任职的那四年里,他带领县委集体,首先抓农业的命脉,大兴水利,疏浚西荡湖及白塔河,筑起了农场圩,架设了10孔130米长的新河大桥,降低了洪涝灾害,农业初步做到避害保收。同时,向上级争取降低农业税税率,由15%降为11%,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宋乃冰提出的“三分之一”农民先好起来的构想,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伟大理论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的,也有着深刻的群众思想基础,反映了“捆起来穷”的时期广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愿望。
  为什么全省没有第二个县委书记能够提出来呢?这是因为宋乃冰真正关心农民,他务农民之实,求农民之真,是一位至今仍受天长人民怀念和尊敬的好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